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留学生刺母,心理边界模糊导致的两败俱伤

2011年04月19日 09: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赴日留学青年举刀刺母案被媒体披露:母亲节衣缩食,送儿出国留学,希望他学以成才,一番苦心却换来儿子举刀相对。如此极端事件虽属个别,但由家庭教育不当导致的冲突案例却并不鲜见。

  比如,有的母亲严格管教孩子,孩子却偏爱说谎,让母亲在外人面前丢尽面子,做儿子的还觉得整天在母亲的唠叨下生活,几乎要崩溃。

  再比如,有的父亲为了让女儿得到最好的教育,含辛茹苦地挣钱,女儿却吃喝玩乐不上学,让父亲痛心不已,做女儿的还认为不学习照样生活得很好,干吗非要学?

  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这些看似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如果从另一角度来审视,却是父母与子女的人际冲突,其冲突更多是由于双方的心理边界模糊所导致。

  心理边界是社会心理学概念,即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限。可以说,心理边界是座“心理围墙”,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心理范围,我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探索内部和外部世界。一个人的心理边界确立得如何,对其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将这一理论引入到我们的教育和父母与子女的人际互动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心理边界的形成和确立过程。

  众所周知,在生命初期婴儿与母亲处于共生状态,此时的婴儿觉得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没有心理边界,所谓“二合一状态”,不分你我,婴儿的所有一切都依赖母亲去完成。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开始觉察到另一个人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自己原来是独立的个体。这个认识便是分离的开始,也是建立心理边界的开始。

  但是在中国式注重亲情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父母很难与子女很好地分离,自我心理边界经常是模糊不清的,比如虽然孩子长大了,生活学习完全可以独立了,但是父母仍然担心孩子做不好、学不好、生活不好,于是过度地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包办饮食起居,监管学习,甚至规划孩子的未来,以为这样做便是对孩子负责,便是母爱或父爱的表达。

  殊不知,正因为边界模糊,父母很自然地随意突破心理界限,闯入孩子的私人空间,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粗暴干涉孩子。事实上,孩子在被照顾、被学习、被管理、被规划的过程中非但没有体会到爱,反而有强烈的束缚感和压力感,从而产生怨恨情绪,并随之创造出各种方式来对抗,上述的“刺母”、“说谎”、“不学习”等就是心理反抗的最好诠释。

  物理学认为,压力在一定体积内蓄积达到一定能量时就会爆炸,人的心理压力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人的怨恨情绪和行为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叠加效应,其能量一旦达到极限,便可爆发愤怒情绪,甚至会失去理智,做出过激的行为来。赴日留学青年汪某刺母的悲剧便是过激行为的极端化案例。

  我们经常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很善良地侵入孩子的边界,指手画脚地“保护”、“疼爱”、“教育”、“规划”孩子,但同时孩子的心理边界感也在父母的呵护和干涉中步步缺失,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以至于长大成人后,心理上仍然怀有强烈的儿童期对母亲的依赖感。当他们在面临学习、工作、生活上的问题时,不会理性和智慧地去解决处理,而是习惯于发泄情绪,使用儿童向父母撒娇的方式来应对,而撒娇的另一端便是暴力。

  积极的建议是: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而应积极鼓励孩子自理自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孩子的不足;与孩子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和生活距离,让孩子有长大了的感觉。

  事实一再证明,好孩子不是被管教出来的,而是被尊重出来的;不是被保护出来的,而是在挫折中成熟的;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自我成长起来的。

  健康的人生、健康的人际关系少不了清晰而稳定的心理边界。北京安贞医院精神心理科 廉小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