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老家村里小学新教学楼落成,自此彻底告别了“外面下大雨,教室下小雨”的“艰苦岁月”。新教学楼是一位企业家资助建造的,虽然盖了新楼,但其它教学条件仍如从前,学校没有一台电脑,更没有多媒体教室,师生的体育活动也只有操场上两个篮球架和四个乒乓球水泥台。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缺少经过高等院校培养的老师。学校现有10名老师,只有两个师范生,其他都是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文化底子薄,加之年龄渐大,在接受新知识能力上不强,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以上事实并非只有我们村学校,许多偏远地区农村学校面临的共同困境。在这样的困境中,老教师们除了尽心尽力教好书,剩下的就是叹气,因为他们自知现状难改;年轻的新教师当然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但他们想改变自己现状,所以,有些人就想尽办法调到县城去或是镇上。不必过分苛责这些老师,城里待遇高,环境好,同样是教书,谁不想“往高处走”。
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愿意长期在农村学校教书的年轻高水平老师越来越少,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农村孩子基础知识越来越弱,到初中、高中学习,自然竞争不过城里孩子,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农村孩子念完初中即辍学,小小年纪便踏上异乡打工之路。那些上到高中的孩子,最终考上大学的屈指可数,从而造成农村大学生越来越少。
如果你去问那些辍学的农村孩子,想不想上大学?回答是肯定的。考上大学的孩子显然能够获得比他们更多改变前途命运的机会,在农村的现实是,因为学习不好或是家庭困难,只能辍学打工。由于这些孩子所占比例过大,造成一种农村“读书无用论”的假象,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往往被人们忽视。
人们常说,一个人从小若失去教育机会,改变命运的能力和机会会降低,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而今,仍有很多农民工子女和农村孩子难以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这不仅因为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结构仍以农民为主,更为关键的是,如果农民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提高缓慢,就会制约农民自身发展,也会对农村、乃至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农民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的提高,根本途径是教育。如果农村教育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获取与城市一样的教育资源,教育就会造成新的不公平,使许多农村孩子失去继续教育的机会,这不仅对农民不公平,也显然与教育本质相违背。
收入分配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而教育不公平则会影响人的一生。社会稳定发展需要不同群体的融合与流动,教育便是弱势群体提升自身地位的最重要的机会和渠道。如因教育不公而致此路不通,社会将失去自我调节机制而失去平衡。于此,我们需要从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国家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着力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状况,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只有通过读书获取更多知识,农村孩子才能在踏入社会后更有市场竞争力,也才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孙维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