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图片在网上走红。照片上的主人公黄艺博戴着红领巾和“五道杠”队牌,神情泰然,引起网友关注。有网友翻出他以前的新闻报道,并进行逻辑串联,甚至怀疑黄艺博“自始至终有人为其包装和炒作”。
其实,加载在黄艺博身上的信息还不止这些,比如,有媒体报道他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 《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发表100多篇文章等等。于是,经过媒体的报道和网络言论的放大,“作秀”“官相”“官腔”“官样小大人”等标签都贴在了这个12岁的孩子身上。于是,各种对黄艺博的批评和指责甚至辱骂也如潮水般涌来,进而已经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姑且不论这些标签贴在黄艺博身上是否合适,即使合适,该反思的也应该是我们。
其实,网友炮轰黄艺博的 “官相”“官腔”“官样”,只是一种下意识地对官僚作风的自然反应,其背后隐藏的是对当下司空见惯的官僚行为、官僚意识的不满。如果说网友的种种言论,其认识自有偏颇之处,并无大碍(因为网络的仇官言论已经属于间歇性发作),那么,作为公共价值指向的媒体一味迎合,不断在一个12岁的孩子身上炒作此种话题,其价值立场和议题选择显然有欠公允。
其实,孩子是一面镜子。“官样小大人”的出现自有其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其表现出来的种种“怪现象”,不过是对成人世界种种“正常现象”的简单模仿,是家庭教育在深谙社会成功路径之后的有意栽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在其身上的映射,是畸形的社会价值观对其长久以来的潜移默化。
其实,只要看一看对 “哪个让你直播的”“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你是哪个单位的”等没有最牛、只有更牛官腔的滔滔舆情,再对比一年又一年涌向公务员考试现场的人山人海,一面是对公共权力的傲慢和放肆进行批判,一面又是试图接近和走进权力的保护伞,就知道过于强大且不受约束监督的行政权力,已经对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造成了怎么样的扭曲。在此背景之下诞生出“官样小大人”不但顺理成章,更应该发人深省。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反观自照,追问公共教育政策的疏漏,反思社会价值取向的缺失,检讨不断膨胀的权力对社会的戕害。如果只把板子打在一个孩子身上,让其承受和附会来自社会的强大的仇官情绪,不但伤害了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也无助于减少更多“官样小大人”的出现,更是本末倒置,偏离了真正产生问题的讨论方向,更与公共媒体应当宣示的理性的价值立场渐行渐远。(赵清源)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