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五道杠少年缘何走进舆论漩涡?

2011年05月12日 15:33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相关报道:“五道杠少年”父母回应网友 称没想过让他当官

  近日,一组关于“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黄艺博”的图片在网上突然爆红,照片的主人公戴着红领巾和五道杠队牌,“官威十足”地与同事“亲切合影”,“欣然题词”,“认真阅读文件”……这位本月即将卸任的“五道杠”、12岁的武汉少年成为舆论焦点,编辑部邮箱也在几天内收到近百封读者来信。

  一个孩子在怎样的成长背景下,才在“权欲”、“官欲”和天真、纯粹面前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与网络上那些直接嘲讽“五道杠少年”的尖酸刻薄相比,读者来信多是通过“五道杠少年”现象,将评论的矛头直指成人社会的教育弊端及评价体系单一等不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

  质疑“五道杠少年”是对“官场低龄化”的担忧

  对“五道杠少年”涉嫌“官腔,做作”的质疑,是善意的担忧。读者吴江认为,“五道杠少年”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类似官员的姿态与架势,让一些公众担忧,眼下饱受诟病的官场做派是否已无孔不入地侵入到孩子们的世界中。对于“五道杠少年”的质疑与其说是针对孩子本人,毋宁说更多来自对“官场意识”低龄化的深深忧虑,而这显然并非出自恶意。

  读者郭振栋来信表示,当我们成人社会日渐对说官话、打官腔、装官样产生“审丑疲劳”时,却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位“打着官腔、有点官相”的“五道杠少年官员”。我们是应该感慨孩子的可怜,还是孩子的无辜的?!他无非是按照成人设定的一种模式成长。那些诸多的“儿童官员”、“少年官员”只不过是社会上官本位教育理念、官本位文化思维产下的怪胎。而孩子将是这种理念和思维的最终受害者。

  “官本位”的教育左右着部分少年的成长,使他们小小年纪就不自觉地养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官场人格。即将成为社会未来栋梁的孩子,在今天不曾学习什么是责任、正义和公平等现代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及精神,而去追逐“权欲”、“官欲”。记者以为,这才是“五道杠少年”现象让众人为之焦虑的根本。

  是否有违反孩子天性的外在因素作祟

  两岁看《新闻联播》,七八岁开始阅读《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已发表100多篇文章,上网只关注民生大事,而不喜欢玩游戏。这其中有没有违反孩子天性的外在因素作祟?武汉曾出现过另一少年作家蒋方舟,也受到过舆论的追捧,但为什么没有陷入“五道杠少年”当下尴尬与窘困?

  同样是小学生,北京的张皓通过调查发现市场上九成鲜蘑菇被增白剂污染,其行为受到了公众的广泛称赞。而武汉的“五道杠少年”仅仅发布了几张“官样”照片,为何就引起了公众的广泛争议?

  读者陈秀美、李晓亮等认为,黄艺博与蒋方舟、张皓的区别在于,后者崇尚个性和符合孩子天性的自我发展,而前者的成长路径,则违反了儿童成长的天性,是一种畸形状态。

  读者叶传龙提出,虽然家长声称看新闻联播、读人民日报只是孩子的天性,但家长有意引导的痕迹并不能消除。当今时代,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最早,只有更早。孩子们在家长程式化的培养模子中过早地失去了自我、纯真和快乐。本该是躺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年龄,每天却要看新闻联播,继尔读人民日报,关注着社会民生,这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残忍和沉重?

  过度包装给孩子带来的只能是伤害

  尽管没人否认黄艺博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也不否认其“将近3000元稿费和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在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的善举上。即便如此,父母该不该对此津津乐道?如果不是溺爱,就是炫耀,目的是将孩子推上神坛,为孩子的升学铺平道路。读者池墨认为过度的包装,给孩子带来的只能是伤害。

  多年前,为了培养神童,一些大学曾开设过“少年班”,将那些聪明异常、具有某方面专长的孩子吸收到“少年班”,希望能培养出中国的牛顿、爱迪生。然而,事实表明,神童首先是人,很多被社会奉为神童的孩子,最终变成了普通人,名噪一时的大学“少年班”,也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并不是刻意的教育、培养就能将孩子培养成父母需要的人才。这要看孩子的天赋和理想,更要看后天的环境。违背规律行事,只能碰壁;而顺其自然,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否则,等待我们的恐怕只能是一场悲剧!

  “五道杠”现象的问题不在孩子而在杠杠本身

  如今,人们应该质疑的是“五道杠”的教育评价体制。读者济北南表示,不主张用道德绑架的方法批评或批判“五道杠少年”,黄艺博只是做了符合目前教育体制评优准则中所有应该做的事情。

  因为有“五道杠”体制,所以有“五道杠少年”。单一的评优体制,制造了太多的杠杠。因为有这样的教育评价体制,所以每个地区必然有“五道杠少年”,他们像官员,不像学生;像红人,不像红领巾。因此,改变这一单一评价体制,才能改变现状。不少读者在来信中表示,不要把对整个教育体制的不满发泄到一个孩子身上。与其质疑一位少年,不如批判当下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评价体系。

  的确,除了家长,更有形形色色的体制、机制,迎合了当今社会的官本位倾向和潮流,类似于用“五道杠”来区分少先队“官职”尊卑高下,将学生人为地划分为三六九等。此种流行于中小学校园的制度设计与现代社会倡导的民主平等的政治潮流不相适应,背离了教育的本意,理应得到纠正。不然,公平教育就难以推行。记者以为,教育的使命不是培养政治神童,而是立足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民主意识、科学文化素养的现代公民。

  丢失的玩具,可以再买;做错的习题,可以再做;而孩子的纯真丢了,就很难再找回来。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早早丢掉纯真的他们,会成长为什么样子,这才是人们对“孩子不像孩子”最大的担忧。

  李家伟等读者在给编辑部发来的邮件中一再呼吁,请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做回孩子。(记者 郝卫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