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南京一中在全市率先设立“崇文班”,从高一新生中选拔了56名优秀学生编入该班,启动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一年过去了,记者近日却获悉,该班10多名“水土不服”的学生可能转到普通班学习,原因是不适应开放自主的学习氛围,跳不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记者走访发现,除了南京一中的“崇文班”外,金陵中学、南师附中也都开设了创新实验班。然而,由于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还要应对今后的高考,南京这几所名校的创新实验班办学都遇到一些困惑。
学校热心,却跨不出应试教育的门槛
为了培养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可谓煞费苦心。“班级导师制”是一中“崇文班”的一大特色,导师中既有国内知名大学的校长、教授,又有本校的教师和学生家长。“崇文班”的学生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学校里听到高校教授的讲座,还可以自愿选修大学课程,参与到高校的科学实验中去。此外,学校还为每位学生指定1到2名“成长导师”,每月谈话一次;导师要帮助学生设计3年的成长及学习目标,为每个学生设立“成长档案”。在课程设置上,“崇文班”学生仍将学习高考课程,不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时间将大大压缩。节余的时间,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综合拓展课程。
但据记者了解,由于目前创新实验班和高校的对接还不是很畅通,学生3年后只能通过高考形式进入高校,因此“崇文班”学生必须修完国家规定的课程后,才能增设拓展课程,这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一些局限。
“以数学学科为例,崇文班每周有6节数学课,理想的状态是4节国家必修课程加上2节拓展课程,但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6节数学课都是必修课,我们只能利用周六时间开设学科思维拓展课。”南京一中一位老师无奈地告诉记者,目前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也大多只能利用活动课时间和节假日时间。
学生喜欢,却难以摆脱应试窠臼
“崇文班”除了开设国家必修课程外,还同时开设综合拓展课程、活动课、艺术课等,培养学生博学、开放的特质,比如“慈善行走”——全班学生绕明城墙及遗址行走一周,“每多走一公里,家长就捐出一元钱”,用这种方式体会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慈善。在这一“步之所行,爱之所至”的行走活动中,学生们穿着的T恤上的图案全都是自己设计的。
中秋赏月、观察木星、练习书法、学习功夫扇、利用节假日作市场调研……一年来,“崇文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受学生喜欢。据了解,目前“崇文班”学生总体学习成绩及活动能力强于其他普通班。
“但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这样的模式的。”一年下来,学校发现班上部分学生仍抱着应试思维,死“啃”书本,觉得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考仍是通往大学的主要道路,但对创新班学生而言,不应只关注成绩,培养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才是关键。”该校负责人透露,目前班上大概有10多名学生不太适应创新试验班的做法,下学期可能转到普通班。
家长质疑,担心活动影响孩子高考
尽管学校用心来办创新实验班,但仍遭到一些家长的质疑。
“本以为崇文班就是强化班中的强化班,孩子被选进崇文班,我们做父母的就放心了。但进去以后才发现,学校并没有给孩子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反而有很多课外活动,”一些学生家长心里犯起了嘀咕,“我们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但现在这样下去孩子今后参加高考能行吗?”
面对质疑,该校一位资深教师指出,培养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走上社会、走进高校,但家长的感受学校也不得不兼顾。如果因活动太多,有学生没考上大学或者考上的大学不理想,学生和家长是否会怀疑这种尝试?崇文班是否就此夭折?
对此,金陵中学相关负责人认为,办好创新实验班目前首先要解决的是能否和高校“直通”的问题。“如果有个‘兜底’的高校,学生家长会放心很多,学校的很多做法也能更好地落实。”这位负责人表示,只有高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高中培养创新拔尖后备人才的空间才能更“自由”。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段晨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