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帮助非包办 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家长行为当深思

2011年05月26日 14: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亲子人生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从亲子人生设计的角度来看,高考志愿填报的实质就是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次重要的亲子沟通过程。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亲子沟通得越充分越好,志愿的填报就越顺畅越有价值;反之,则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不仅会给孩子的大学生活埋下“祸根”,而且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高三学习阶段的最后冲刺。

  帮助非包办

  高考志愿填报中家长行为当深思

  上海的一家报纸曾刊登一篇题为《家长患上升学焦虑症?填报高考志愿手发抖》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

  “我儿子成绩不错,可不知为啥,高考志愿书拿到手里的时候,我手都发抖了。”5月1日至5月15日,是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填报志愿的日期,许多考生家长面对志愿书,下笔千斤重。

  有一位家长,请来了家里大大小小十来个亲戚,连开好几场以“志愿填啥好”为主题的家庭会议,商量出几套方案,到底用哪一套,没人敢拍板。这位家长说,今年高考实行平行志愿,高分“落榜”的风险小了不少,可再小的风险落到自己孩子身上,那也是100%啊,怎能马虎?

  ……

  该篇文章反映的只是某个家庭事件,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像上述家庭面对高考志愿填报的慌乱与迷茫之状况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普遍存在。

  在大量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大部分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都由家长主导,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许多孩子从小缺失生涯教育,缺乏对外部工作世界的了解。因此,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亲子沟通,帮助孩子进行高考志愿填报,对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外部工作世界,乃至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益处;不好的一面就是,高考志愿填报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参与进来,如果欠缺科学的方法与沟通,往往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孩子大学的学习甚至未来的职业发展。

  笔者日前写了一篇文章《此岸望彼岸——家长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的行为值得深思》:

  此岸:一些省市高考志愿的填报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孩子就读的大学就在眼前。彼岸:有位焦急的父亲踏上了寻找儿子的千里之路。孩子今年大学毕业。

  这件正在发生着的事情使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这是一位成功的男人,事业辉煌、人脉深厚,但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家长。4年前,儿子高考志愿填报时,老爸一手遮天——只有我说了算!儿子在高压下屈从了父亲的意见,可是大学4年,本来学习成绩优秀的他,到毕业时好几科不及格,结果只能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拿不到了。

  好在老爸关系广,托人在北京某部委下属的一个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待遇不错,可孩子觉得跟自己的专业不对口,而且不是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之所在。儿子有自己的一整套安排,可是,老爸不同意,因为老爸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不用孩子多操心,通往未来是一条像被装进保险箱一样的路。

  结果,孩子这次言辞激烈、离家出走,一走就是5天,逃到一个千里之外的海滨城市。父亲是通过手机定位才得到儿子的所在位置,并动用了各种关系,布置了一群人在那个城市守候着……

  我既为这个孩子担心,怕他有什么过激的行为,又为这个父亲心酸,费心费力,儿子好像还没有长大!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在高考志愿填报时的专制作风下,造成父子反目的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笔者遇到过不少已上大学的孩子的父母,他们着急地来找笔者咨询,孩子想退学该怎么办。这些家长非常后悔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的“包办”行为,填报得科学与否倒在其次,破坏了亲子关系,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才是罪魁祸首。

  现在一些父母的期望和做法,完全不顾孩子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就如同砌砖一样,希望为孩子砌出一条安全有保障的砖墙,让孩子沿着墙走。殊不知这种刻意堆砌的方式,也堆砌了一个没有自我、没有自信、不会思考的砖头孩子,父母给了他们什么?给了自己什么?也许该停下脚步来想一想了。

  笔者期盼那个孩子早日回家,期盼那位父亲早一点认识到:孩子的路要由他自己来走,家长可以帮助,但不可包办。

  笔者期盼正在帮助孩子填报志愿的家长:教会孩子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学会选择并对此负责才是第一要务!笔者期盼更小的孩子的家长: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就让他成为他自己!

  有个孩子看了文章后留言:“我也是今年的考生,父亲平时的作风一贯专制,填报高考志愿那几天真是吵得不可开交,就连在上网填写的最后一刻还在吵……最后我的命运还是没有被自己掌握,去了一个不喜欢的城市,学习没有任何感觉的专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