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就诊的同一家医院5月已接诊8名服毒学生
青少年自杀问题值得深思,专家称应对青少年加强“挫折教育”
19天前,商丘市民权县17岁初中生范范(化名)因为陪同学看病,缺了一下午课,被误以为其逃课的父亲打骂了一通,赌气空腹喝下一瓶敌敌畏(500ml);19天后,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其间多次被宣布“没救了”的范范奇迹般地康复。
“现在(范范)身体基本恢复了,医生说,27日就可以出院了。”5月26日下午,范范的母亲管女士高兴地说。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范范的服毒并非个案,在范范就诊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从5月1日到26日,已经接诊8名服毒中学生。青少年自杀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A
事发
遭父亲误解,17岁女孩喝光一瓶敌敌畏
今年17岁的范范,在民权县一所中学就读初中二年级,“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几名”。
范范的父亲范伟文化程度很低,是一名靠卖菜起家的生意人,对成绩优异的女儿寄予了很大期望。
“你女儿下午没来上课。”5月6日下午,范伟接到范范老师的电话后,非常生气。晚上女儿回家后,范伟跺了女儿一脚。等到女儿睡下后,仍旧怒气难平的范伟又打了女儿两巴掌。
看着伤心痛哭的闺女,范范的母亲管女士“生怕出啥事,一直陪她到7日凌晨两点才睡”。凌晨3点40分,管女士听见女儿干呕,慌忙起床。接着,范范的一个同学大喊着跑过来说:“阿姨,范范打电话说,她喝农药了。”
此时,管女士才发现,窗台上的一瓶敌敌畏农药空了。
原来,范范当天下午去陪同学看病了,并非逃课去玩。回家后,遭到父亲的误解和打骂,范范感觉很委屈,最终在母亲睡着后,悄悄起床赌气喝下了窗台上的农药,然后打电话向她最要好的同学道别。
经过
三次“几乎死亡”,三次被挽回生命
事发后,范范被120急救车送到民权县人民医院后,值班医生和邻居都感觉范范“喝得太多了,没治了。”见此情形,管女士见了医生就磕头,直到最后晕倒在水泥地上。
“必须尽快转院。”民权县人民医院一边给家属建议,一边联系郑州的大医院。然而电话中得知病人的情况后,郑州多个医院拒绝到民权接人。
5月7日中午12时30分,范范被送到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科。10个小时的抢救之后,范范却没有丝毫的好转迹象,血压已降到20mmHg,心率衰竭到每分钟40次。
“准备后事吧。”医生叹着气说。听到这一切,管女士又一次晕倒在病房门口,父亲范伟则抱着头痛哭……
“医生,俺给您磕头了,再想想办法吧!”面对范范父母的祈求,主治医师井先成决定冒险给范范更换气管插管。“我当时判断,范范之所以生命体征急剧恶化,可能与她体腔内分泌物太多、堵塞了气管插管有关,换了气管插管可能会产生奇迹。”井先成说。结果证明井先成的判断是正确的,新气管插管换上后,在呼吸机的作用下,范范的生命体征重新上升。
此后的治疗中,范范又分别在第四天和第九天,先后两次病情恶化,最终经全力抢救,又转危为安。
C
延伸
月均接诊10名服毒学生,青少年自杀问题凸显
“范范的事情发生后,我和她爸都吓了个半死,也认识到了自己教育孩子方法的不足,往后一定会改正。”范范的母亲管女士说。
然而井先成却告诉记者,范范的服毒并非个案。“从5月1日到26日,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已经接诊8名服毒中学生。”井先成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他们急诊科每月平均接诊服毒中学生10人。而这些服毒的中学生,大多是平常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享受着他们的溺爱,和父母却很少见面,并且长期没有感情交流。在交友、学习等方面和父母的观念产生冲突后,又遭到父母打骂,一气之下服毒自杀的。
井先成举例子说,目前住在他们急诊科的一个孩子,就是因为被妈妈吵了两句而服毒的。
“范范住院时,父亲范伟的一个朋友来医院,想陪伴一晚病危的范范,结果晚上就接到他儿子的电话说,‘你有空去陪喝药的范范姐不陪我,我在家也喝药’,吓得他连夜包车赶回了民权。”井先成说。
D
专家
应对青少年加强“挫折教育”
井先成告诫家长,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敏感,家长要注意教育方法,切勿简单粗暴。
商丘市十一中丁堂锋老师认为,家长的“棍棒教育”,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家长的尊重。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会产生自卑感,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
“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悲观厌世。家长应尊重孩子,多一点理解与沟通,让孩子在赞赏中成长进步,特别是在目前中考和高考临近的时候,显得尤其重要。”丁堂锋说。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折射出当代家庭教育方式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缺失。”商丘市阳光心理咨询研究所负责人李东亮说,青少年群体对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能力低下,家庭、学校及社会应该重视,并正确处理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因此,李东亮建议对青少年适时进行挫折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感恩生活,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预防青少年自杀,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刻不容缓。(大河报 □记者陈海峰实习生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