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武汉优秀校长称教育是让学生今天睡好明天不跳楼

2011年05月29日 13:08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武汉优秀校长称教育是让学生今天睡好明天不跳楼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让每一棵树、每一根草在雨里生,在风里长,在阳光里呼吸。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自己的姿势生长 ——张基广

  张基广“治下”武昌实验小学课表(部分)

  语文:每周有自主阅读课,每天练书法诵经典;

  数学:每周开设一节思维训练校本课;

  英语:重口语训练和视听;

  体育:传统武术和打弹珠等经典游戏进课堂;

  美术:每学期掌握一项技能,如剪纸;“小鬼当家”课:缝纫、编织、烹饪、手工、创意制作、装饰等

  校长一开腔,公众沸腾了。

  说话轻声温和、外表儒雅低调的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因为“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10个字,再次成为了关注和议论的对象。此前,他所在学校试点“零家庭书面作业实验班”、推广“删节版三字经”(本报均曾报道)等举措,已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张基广,42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武汉市优秀校长。曾在武穴市的中小学一线教书、担任过小学校长和市教研室主任的他,2004年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到武昌实验小学。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有一个梦想”。在武昌实验小学的七年,他的梦想里承载的,也是“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的坚守和变革。那么,他的学生们,睡好觉了吗?

  土操场、沙坑和野树布满校园

  “我有一个梦想,让校园变成‘原始森林’”

  “真正的教育就像原始森林,让每一棵树、每一根草在雨里生,在风里长,在阳光里呼吸。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自己的姿势生长吧!”

  这是张基广的名言,也是他所在学校的自然呈现。学校有土操场、沙坑、跳房子的格子、参差不齐的野树、智慧屋……孩子们说,这些都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

  学校的土操场,每年暑假要为其植草坪,秋冬又经常尘土飞扬,曾有老师和家长建议,把这块泥巴土换成塑胶操场,“种”上人工草。但张基广却极力坚持,“青草茂密的时候,学生在上面游戏、玩耍,那是一种草地上的自然幸福;草叶稀疏的时候,虽然晴天见土,雨天见泥,但孩子们照样玩得开心,那是一种泥土上的教育幸福。”

  学校还建了总面积约400平方米的三个大沙坑。每到下课,孩子们就兴奋地在里面堆“城堡”、挖“水渠”、做“蛋糕”,但经常一身脏。也有人建议,不要沙坑了。“玩得脏是孩子的本真,孩子们在玩沙时,想象力也在疯长。”张基广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游说反对的人。

  校内围墙旁,许多野树高矮不齐。老师说,曾因为张校长不听从部分评审专家“种上统一漂亮的树”的建议,学校错失了“绿色学校”招牌。

  “学校可以错过外在‘荣誉’,但不能让孩子错失历史的风景和生长的灵气。我们要教给学生‘书本的聪明’,更要教给学生‘人生的智慧’。”酷爱写诗、在不同的场合喜欢吟诗的张基广,常常对人说,“当教育生活变得诗意无限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更有希望了。”

  “无作业班”孩子每天能睡十小时

  “我有一个梦想,在中国办一所‘无书面家庭作业’的学校”

  “教育就是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这句话,经常挂在张基广嘴边,对家长、老师甚至领导,他都毫不避讳“难听的实话”。

  当许多人抱怨“孩子睡好觉还真是奢求”时,武昌实验小学二年级“零家庭书面作业实验班”(以下简称“无作业班”)的学生家长李超,却谈到了不一样的感受,“两年下来,孩子基本上都能在晚上9点前睡觉,每天睡足10小时。成绩不仅不比其他孩子差,而且收获了更多的快乐,拥有了健康的体质、阳光的心态和自己的兴趣。”

  李超认为,正因为没有书面家庭作业、课余时间多,孩子才能“每天做一次家务劳动、每周去一次图书馆、每两周看一次电影、每月与同学郊游一次、每学期到户外写生一次、每年出外旅游一次”。“无作业班”,正是张基广“让学生睡好觉、保持玩的本性”的创举。该类班级一到六年级免除全部家庭书面作业,但增加六项“素质作业”:劳动作业、锻炼作业、阅读作业、思维作业、组织作业和鉴赏作业。2009年,该校首设2个实验班,去年扩为5个。在争议声中,实验班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当别的小学孩子都在拼命做作业,作为改革首尝螃蟹的“无作业班”的孩子们,进入中学后是否会不适应?很多人碰到张基广,都会问这样的问题。“这类班对老师要求高。为了自己班级的成绩不输于普通班,老师会更加讲求课堂效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因为有课外时间,也可以积累其它方面的能量。当学生的素质全面了,学习方法对了,以后在中学的竞争中会落后吗?”张基广说,校长是一个“精神领袖”,他从来不会强硬地去推行某项改革,他只是这样高举一个“旗帜”,用自己的思想去感染大家,直到大家同意和理解,“我希望将来能办一所‘无书面家庭作业’的学校。”

  在学校政教主任徐仲书看来,张基广“是一个不会生气的坚毅的温和者”,“他很少严厉地批评老师,常常找老师们聊天、谈想法。”

  运动会文艺汇演“一个都不能少”

  “我有一个梦想,学校里的每个孩子都很重要”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最佳的状态是——和而不同。”在张基广心目中,基础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但又不能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绿枝荡漾的田径场上,学生或奔跑,或跳绳,或跳远。上月28日,该校举行春季运动会,要求2700多名学生都参加。六(1)班学生王佳盈告诉记者,“大家一起很开心。”

  人人参加,始于2006年。同样如此的还有“六一”汇演和“校园之星”风采大赛。“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唱歌,但你让他上台,他就高兴;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运动,但你让他有运动项目,拿不拿奖项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张基广认为,中小学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

  张基广让学校每月都坚持在双休日开展主持人、小歌手等项目的“校园之星”风采大赛,所有学生均可自愿报名参加展示。有趣的活动把许多孩子从双休日的培优班中吸引回来。

  从2008年起,该校还邀请了学者、作家、职场精英等百余位各界人士,担当国旗下讲话的嘉宾,“以前这项活动都是校方进行思想教育,内容空洞且充满生涩说教。孩子们都喜欢新鲜的事物。”

  九成课堂“大动刀”让学生乐学

  “我有一个梦想,学校是孩子们喜欢的学堂”

  “我们的课堂要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在张基广看来,课程一定要多样化,足够吸引学生。

  在张基广引导下,武昌实验小学对95%的学科内容进行了重组。语文课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自主阅读课、坚持每天练书法诵经典;数学每周开设一节思维训练校本课;英语课重口语训练和视听;体育学科让传统武术和打弹珠等经典游戏进课堂;美术学科去传统教材、让孩子每学期掌握一项如剪纸的技能……学校还开发让学生可以任意选修“小鬼当家”课,如缝纫、编织、烹饪、手工、创意制作、装饰等。每周五下午,该校校园内弥漫着菜肴的香味,活跃着孩子们的作品。“人气爆棚的‘名校’,要想实现小班化教学很难,许多学校的班级人数达五六十人。”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陆树林说。而近三年来,实验小学每个新生班的人数都严格控制在40人左右。“许多择校生被我们挡在了门外。”张基广表示,“小班化教学,老师才能因材施教,学生才能乐学。”

  不过,张基广也有自己的困惑与无奈,“我是个理想主义者,能跟我一起做梦的人还需要更多,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时候。”

  对话

  教育不能把孩子满脑子“问号”变成“句号”

  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张基广本人也始料未及。27日,本报记者再次与张基广面对面。

  “我只是说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记者:有少数人质疑您说“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是哗众取宠,与人们惯常理解的教育是“传道解惑”有很大不同。

  张基广:说这句话不是我一时的心血来潮,我以前就经常对家长这样讲,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我心目中的教育是自然、从容和本真的。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是尊重人的自然生长规律,要给学生留下自主、自然、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不跳楼”强调教育要重视德育,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这样才能顶住未来社会的压力和挑战。

  “现在的教育把孩子的‘问号’变成了‘句号’”

  记者: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您认为当前的教育问题有哪些?

  张基广:没有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揠苗助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小学抓成绩,大学补习惯;教学往往是“去问题”,把孩子满脑子的“问号”变成了“句号”;老师家长很容易就能说出哪名学生是“最好”,一把尺子量学生。

  “教育改革需要建言而非单纯批判”

  记者:近几年来教育饱受各界的批评与指责,有人说您是在为教育呐喊。

  张基广:呐喊像匕首,是在批判,我不认同。我这句话可能说得不完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但能引起大家对于教育的思考,我觉得就是有价值的。

  中国教育正走在改革路上,教育改革不像生病吃药,能立竿见影,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建设、献计献策和勇敢变革,而不是一味地找问题、批评。

  记者罗欣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