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武汉最牛班级41人就读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2)

2011年05月30日 13:24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同学情深隔空送祝福

  如今,53名同学中,30多人在国外学习、生活,听闻夏婧、贾兆寅结婚,4名同学专程从美国回汉观礼。“我们曾经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有同学高中毕业后兜兜转转又在国外成了研究生同学,这种缘分我们格外珍惜,所以班上同学感情特别好。”班长陈博说。

  而一些忙于学习、无暇回国的同学也隔空发来了祝福。“全班有30多名同学都在美国,但我们一年也只聚过一两次。”正在美国攻读博士的女生罗薇感叹,大家平时都太忙了,见面的机会并不多。这次贾兆寅和夏婧结婚,高中同学也只到场了十几人,没赶到的同学都通过E-mail、电话等方式表达了对新人的祝福。

  而对学生中涌动的“出国潮”,饶开宏老师则认为“挺正常”。“在外语类学校读书的学生,他们想去国外开阔眼界,我很支持。”据饶老师介绍,全班高中毕业即出国的只有夏婧和当时的副班长黄子砚,她们分别被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录取。“多数学生本科就读于国内名校,毕业后获得各种机会出国深造。”他说,学生们竞相出国,相互间的良性带动作用也功不可没。

  虽然远隔大洋,难得聚上一聚,但只要有时间,班上同学还是会通过各种方式交流。“虽然我工作了没去国外继续念书,但也和念了差不多。”陈博目前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他说,经常在网上和国外的同学联系,除了聊聊彼此目前的生活,搞计算机的他也会和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国内外最新的技术。

  留学感受

  学术训练严格 学习环境自由

  “在美国读硕士一般要1-3年,博士都在5年左右。”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近3年的该班女生罗薇说起目前的状况,仍然表示很辛苦,她告诉记者,自己几乎没有课余时间。“美国的大学对于学术训练非常严格,老师大多都以讨论的方式上课。”罗薇介绍,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阅读大量资料,否则就会在课堂上“开不了口”。虽然如此,美国的教育体制却非常自由,学生平时基本看不到老师,全靠自学。“我读硕士时每学年的课程非常多,但每个班除了任课老师外并没有专门的导师。”罗薇笑道,虽然没有人每天管着,但他们的学习压力同样很大。“我每天得保证300-500页的阅读量,凌晨2点以前都别想睡觉。”罗薇说。

  据罗薇介绍,她目前正在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虽然有一名导师但两人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导师不会教我应该学什么,只是指定一个方向让我自由发挥。”罗薇介绍道,她现在几乎没有课上,所有的功课都得靠自己自学,导师会定期和她见面,聊聊最近的成绩和学习进度。“只要有空我都泡在图书馆,希望把学术基础打得更扎实些,不过我现在的厨艺可是非常好呢。”罗薇笑道,由于当地没有什么吃中餐的地方,因此她和同校的中国学生都会轮流当大厨。“毕业后我会回国发展。”罗薇告诉记者,她希望未来能在国内的大学当老师,继续学术研究。

  专家观点

  “最牛班”可借鉴但不可复制

  没有老师满堂灌输,不见学生埋头书海,2004年毕业的高三(2)班现在却成了武汉外校走出的最“牛”毕业班。对于这一现象,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认为,其培养学生的经验“具有示范性,的确值得借鉴,但又有特殊性,不可复制。”他坦承,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索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培养学生还是应“因校制宜”。

  别教授表示,相较不少普通中学,武汉外校的师生资源都可算“优异”。“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全面扎实,学习自觉性也很强,老师不用强压学生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他说,这种看似“松散”的方式也正符合教改方向,有助于培养个性化学生。

  但他同时表示,若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科基础也不够牢固,如此“放手”可能反而让学生感觉“水土不服”。“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但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有千万种,外校的做法只可借鉴,而不能照搬。”(楚天金报 张国安 梅莹 宋锐 刘蔚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