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因其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管理模式的创新,吸引《焦点访谈》专门报道
亏谁不能亏孩子,穷谁不能穷教育。但在民工大潮的背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打工父母最为担忧的问题,也是值得这个时代深思的问题:我们把一批什么样的孩子留给社会,交给未来?这些数目惊人的孩子,如果没有好的教育,后果难以设想。
菏泽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的创始人们在试图做出一种负责任的回答。他们的创造和创新,他们作为教育者对孩子未来、对社会未来的使命感,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报记者日前走进这所学校,进行了深入探访。
校长:建校用掉女儿嫁妆钱
“留守儿童受自身所处环境影响,普遍很敏感,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校长刘传玺介绍,2004年家乡外出打工人员增多,留守在家的孩子也随之增加,而孩子们的亲人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对他们进行更好的教育,他便想着建立一所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
刘传玺的这一想法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但建校初期他也面临诸多困难。建校资金短缺便是突出困难之一。
据介绍,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是在原定陶镇刘楼小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合校并点,当时这个学校已没有学生。2004年暑假,刘传玺带领老师,头顶烈日,从窑厂拉来400余车土,填坑、拔草、扒残墙、清垃圾、泥墙壁……经过20余天的义务劳动,终于将校园整修一新,并增加了校舍、食堂、院墙等设施。
为了凑齐整理和修建相关设施的费用,刘传玺拿出了女儿的嫁妆钱。“到现在女儿的嫁妆钱还没给她。”说到这儿,他的声音低了下来。尽管知道女儿一直很支持他的选择,刘传玺说自己还是觉得亏欠女儿。
刘传玺告诉记者,学校现有学生268名,其中238名是留守儿童,占到了近90%。
就是这样一所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学校,自创办起已有96名留守儿童的文章和美术作品先后荣获省市级大奖,小升初的综合评估成绩也连续6年获得定陶镇第一名。前来求学的学生从附近的几个乡镇扩散到周边的成武县,甚至安徽砀县等地的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儿学习。
生活:营造家的氛围
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有何等魅力,吸引家长送孩子来此学习?
“学校严格的管理、贴心的照顾,是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学习的重要原因。”刘传玺告诉记者,在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教书育人的老师同时也要扮演父母的角色,“一天24小时,即便是睡觉时间,老师也都陪在学生身边。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也要照顾他们的生活。”
5月30日,周一。在该校教师办公室,五年级班主任陈向阳忙得不可开交,学生们正在将一周的零花钱交给他,他则认真地做记录。“接下来的这一周,学生每天都过来领取零花钱,买文具什么的。”陈向阳介绍,一般来讲,学生们每天的零花钱是2元,过多或过少他都会询问,“通过这种方式,老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花销情况,及时进行相应教育。”
在这种24小时全天贴心照顾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学子很多,目前在定陶镇中学读七年级的许秀壮就是代表之一。
2010年,许秀壮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定陶镇中学,而在小学三年级转入该校时,他还不能将汉语拼音念完全。通过家访,老师得知许秀壮的父母离异,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许秀壮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了解这一情况后,老师便在课后把他单独留下来,耐心地给他补课。经过一学年的补习,许秀壮跃入全班前3名,顺利考入初中。
教育:培育快乐阳光的孩子
每天下午的课程结束后,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的学生们开始快乐活动。
在由白杨、石桌、石凳组成的“休息室”里,他们或开心地下着象棋,或呀呀读着课外书;在东侧,他们拿着画笔,绘出活泼可爱的动物、美丽的花朵,占满了美术墙;在西侧,打了十字格的石板上,学生们书写的粉笔字“学好知识、报答家庭”赫然呈现。
“学校里有乒乓球、象棋、武术等十大兴趣小组。”刘传玺告诉记者,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融入群体和活动的学生,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共同的处境、相似的家庭背景,使孩子们之间更容易沟通,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也能减少因对在外打工的父母的思念造成的学习分心。”刘传玺说,之前孩子们因思念父母而显得心思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想出了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尽管目前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但还是希望能把他们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一下。”刘传玺介绍,目前学校宿舍都是“大通铺”,一间宿舍住几十名学生,3位学生挤两张床,而且餐厅也比较小,一次只能容下一半的学生就餐,“在饭点,很多学生只能蹲在地上吃饭。”
据了解,之前也有一些爱心人士和爱心单位给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捐款,但多数集中在学习用品方面。刘传玺说,学校还有13万元欠款没还,进一步改善学校条件面临资金难题,“不想亏了孩子,也想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见习记者 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