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年轻一代家长普遍焦虑 将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2)

2011年06月01日 05: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年轻一代家长普遍焦虑将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2)
尹建莉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家长强权——最隐蔽但最锋利的刀子

  我最想说的是第三种困惑。它经常被人忽略或误读,所以一直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从我这些年的研究来看,这恰恰是最紧迫、影响最深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家长强权”。

  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必须把“70后”、“80后”这两代人分开来谈。区别是,“70后”自己扮演了强权家长,“80后”则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及孩子尚小等原因,即使现在长大成人做了父母,仍是“被强权”的对象。

  “70后”出生在文革结束前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市场意识扑面而来,迅速塑造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于前辈。他们自信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有关教育的科学与民主意识尚未得到普及。所以这一代人经常会以商业社会的思维方式,或是以技术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要求孩子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各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家长的意见总是对的……总之,在生活中表现得很强势。“家长强权”的本质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没有上进心等等。

  这些年来,人们一谈到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时,都说孩子是被“溺爱”坏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归纳。这种错误归纳长时间以来深入人心,使家长们迟迟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甚至错上加错地更往前走。比如有人为了不溺爱,就更严厉地要求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是肯定的,就是孩子更不如意。

  其实,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健康成长。如果说有些“爱”会让孩子变坏,那肯定不是“爱”,只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饭、大到上什么课外班或选择什么专业,家长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听话”仍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的核心审美心理。人们说“四二一”家庭格局有问题,不错,是有问题,但问题绝不是孩子被爱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几个大人管一个孩子,家长如果再说一不二地强势,孩子身上得捆绑多少绳索啊?一个被太多绳索捆绑的孩子,怎么可能是一个幸福、健康、有出息的孩子呢?!

  “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成为共识,公众对它还有太多的误解。每当我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给儿童自由的问题时,总会遭遇质疑,而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多么幼稚的阶段。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其实就变成一句空话。所以,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来一次自我思想启蒙运动,重新理解自由,重新估价自由在教育中的价值。理解了人的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价值,在家长内心自会掀起一场“去强权运动”,这不仅是家长的进步,也是整个社会教育文化的进步。

  而“80后”父母,基于前面提到的时代差异,且他们的学习意识更强些;或者由于他们的孩子尚年幼,强权的问题还没有在这一代家长身上凸显出来。但他们却必须面对自己父母的强势。因为这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是“50后”,到他们自己的孩子在近年出生后,父母都还年富力强。这些年富力强的“老人”们,自己年轻时只抚养了一个孩子,既积攒了一些带孩子的经验,又没过足带孩子的瘾,所以在孙辈出生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手包办。在很多家庭中,“80后”父母成了配角,孩子除了吃奶找妈妈,其余事情爷爷奶奶都包了。长辈们在教育理念上固守过去的老习惯,甚至做得过分,又不肯去学习新的教育知识,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两代人就会不断发生冲突。很多年轻人陷于两难境地,既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又无法阻止父母对孩子破坏性的教育。

  很多教育问题其实无关“政策”或“制度”,而是人性的问题。“家长强权”发端于个体,破坏力却波及整个社会,它是最隐蔽但最锋利的刀子,如果注意不到,就会伤人。

  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直接诱因是什么?

  现在家长教育子女方面确实有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要以一种负面的心态来看待。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问题呢?有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才奇怪呢。

  目前家长们面临的教育子女的困惑,其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分析起来,主要是这几种:

  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生活结构变化。主要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家长们很多的改变是被动的,过去没有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自我认识是个缓慢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而未来暂时还看不到。这时,如果个人的学习没有跟上的话,就会感觉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头茫然的境地。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家长感觉焦虑的根源。

  二是某些价值观的影响,最典型的比如竞争意识。如果孤立地谈“竞争”,我想它是个中性词,有好有坏。但如果放到教育中,从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考虑,它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我们现在却把“竞争”当作褒意词来崇拜,把它早早引入孩子的生活中。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们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负重。

  三是国民素养的原因。我们现在一遇到问题,就急于来拷问制度。世上有完美的政策和制度吗?没有。再完善的制度到了笨蛋和坏人手里,都会变成坏制度。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统治设施,不过是智慧与美德不足时的一个不完美的补救办法。所以凡能够归功于政绩的东西,其背后必定有更高层次的人的智慧与美德。”

  我认为,错误的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管理方面浅陋的做法,都是降低国民素质的罪魁祸首。提高国民素质本来不是那么玄而又玄的问题,可现在很多舆论却引导大家往太虚幻境中找原因找答案,动不动就“时代”、“政策”、“制度”的,板子总是打到空气中。

  语文教育的功能其实很深很大,远远超过我们常识性的理解,它不应该和数学、物理、英语等这些课程的功能并列。语文教育和所有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是果园和果树的关系,而我们现在却只把语文当一棵普通而孤立的果树来对待,没看到它对其他果树,乃至对整个果园状态的影响力。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育在严重损害国民素质,我认为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

  还有现在基础教育管理问题,当下最尖锐的是教育公平问题。这个问题吵吵了这么多年,而不公平的现象却愈演愈烈。事实上,“教育不公平”是个欲盖弥彰的假靶子,背后真正的推手是人性的贪婪和市场的不择手段,它反映的正是人的素质问题。

  探寻一些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框框里,教育和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触角会伸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角落落,解决一个问题时常常会拔出萝卜带起泥。这些问题,有的是可以通过变革来谋求解决的,有的只能交给时间,交给未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