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之一:不是更加西方化,而是回归优秀传统
在探究当下的教育时,我不止一次地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接纳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
这个问题本身已有两个错误的前提假设。一是认为现在家长们的一些困惑,是陈旧的传统观念所致,所以需要对“中国传统观念”进行拷问;二是认为我们之所以做得不够好,是因为还没有把西方先进的观念学到手——似乎我们解决教育问题的出路就华山一条道:向西方学习。
而我针对这一问题想首先亮明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其实非常先进,正是这种先进,使我们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中断的文明。刀剑炮火曾使地球上一些高度发达的文明几乎完全消失,一些灿烂的文化基本覆灭;而中华文化,历经劫难,不但流芳千古,而且具有海纳百川的吸收和同化能力。
拿我们公认的比较先进的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来对比中国传统教育,我们可发现,西方教育者在一两百年前说的话,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了。
“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从西方引进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强调“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家长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现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引进西方的个性化教育,而两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个字,说的不正是这个观点吗?还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和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
传统教育观念,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列出很多。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当代一些教育学者,他们的理论诉求惊人地一致,而且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无牴牾,只不过是呈现方式不一样。现代人对传统思想不仅多有遗忘,而且经常错误地解读它们。
比如“师道尊严”四个字,它几乎被误读了一百年。其实它的本意是,教师应坚守师道,这样才能有尊严。一个有尊严的教师才有资格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而师道又是什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心胸和平等意识。这是多么宽广而纯美的为师境界,可后人却把这四个字误读为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理解为对老师权威的绝对服从。这是典型的歪嘴和尚念错经,然后以讹传讹。
传统还告诉我们,“子不教父之过”,可现在,孩子一有什么错,很多家长立即想到的是如何改造孩子,而不肯反思自己;传统中“恭宽信敏惠”的五字处世原则,已被竞争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取代;传统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的漫长过程,可现在报纸上每天“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宣传比比皆是,越是速成的越是受欢迎。
所以“中国传统观念”没有对不起我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先进,是我们辜负了它。如果说我们现在确有很多困惑,不是传统观念困厄了我们,恰是我们抛弃了优秀的传统观念后迷失了方向。
出路之二:重新估价学校和家庭的权重,给家庭教育以应有的地位
中国传统非常讲究家庭教育,以至于教育一直是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比如科举考试沿袭了1300多年,却从未产生“科举考试培训班”之类的政府行为。从民国开办现代学校后,家庭教育的功能大大退化,人们开始把教育的功能寄托给学校。1949年后,由政府全面兴办学校并控制学校教育,学校一方面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专属地,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思想统一的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它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成了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时,家庭教育更加边缘化,其功能几近被人淡忘。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70后”一代人纷纷成为家长,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的家长们开始把很多精力投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去。但家庭教育到底对孩子有多重要,好的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还没有形成共识。
英国教育家、著名的夏山学校创办人尼尔认为,“家庭比学校更重要。假如家庭中没有恐惧与处罚,孩子不会相信学校永远是对的。家长应该诚实地告诉孩子,他们对坏学校有什么想法。而荒谬的是,父母往往对最笨的老师也保持忠诚”。
我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个书名遭到一些批评。批评者总是把“妈妈”和“老师”对立起来,以一种二元论调来说事。他们并不想知道书中写了什么,只是不能容忍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提并论,就像不能容忍把钮扣和衣服相提并论一样。其实我只是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作为家长的经验,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新的估价,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把握的最基本原理进行了通俗易懂的陈述,让人们看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可分割性,看到教育之美,获得了教育的自信。正是基于这些,它才会得到公众的认可。
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一个人发展中的影响权重,我相信它们会越来越趋于平衡。学校教育凌驾于家庭教育之上的情况将会慢慢改善。随着科技的发展,男女分工的模糊化,女性对社会生活参与的增多,以及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会越来越凸显,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家庭教育即使不能形成像现代学校这样有组织的、系列化的教育实体,其地位也会在文化层面得到确认和巩固。
出路之三: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保证教育运行良好的根本
我说的“教育者”主要指两类人,一是在学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二是所有的家长。年轻一代家长,必须认识到自己是个“教育者”——这样一个角色,要求你不能简单沿袭自己父辈的教子方法,也不能仅仅凭感觉去胡乱管教孩子。要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先保证它的科学性。
“70后”、“80后”家长看到“素质”这个词时可能会很自信,作为文化程度高于前面任何一代人的家长,当他们的孩子出生时,他们内心对自己的教育水平多半会很自信。但事实上,作为教育者的素质和作为普通人的素质有时是会有出入的。现在,“80后”的孩子尚小,还看不出什么端倪,不少“70后”则已陷入痛苦和困惑中。我见过很多文化程度高、有事业心、自身素质不错、对孩子也有责任感的家长,结果却是把孩子“教育”得很糟糕。一个有文化的破坏者,其破坏力要大大超过没文化的人。
面对自己辛辛苦苦制造的不理想的“产品”,很多家长无可奈何的归纳就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以此来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由此还衍生出另一个说法:适用于你的孩子的方法,不适用于我的孩子,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以此作为拒绝学习的理由。
孔子说天下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有的西方教育理论也都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性这一部分上的,它研究的永远是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有规律可循的那部分。可是我们却把这个概念错误地解读为“孩子和孩子不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办法”——我在不止一个场合听到一些人公然宣称这样一种观点。说实在的,只要简单推敲一下就可以发现,这种说法是多么令人匪夷所思。如果教育真的没有任何规律,世界上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种教育方法,那么教育研究甚至教育本身还需要存在吗,做教育研究的人都回家卖豆腐去吧。
我认为教育常常可以和医学类比。一个医生一生会遇到无数个病人,这些病人各不相同,但我们能因此就说人和人不一样,没有可以共同遵循的治疗原理吗?去痛片给黑人、白人、黄种人吃都可止痛,毒药给哪种肤色的人吃了都会要命。人和人首先是一样的,张三头痛需要开去头痛的药,李四胃痛就开止胃痛的药,只有笨蛋才会把张三治头痛有效的去痛片用于李四的胃痛上。可这种区别,是张三和李四作为人的差别吗,背后的医药原理难道不一样吗——所有的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不要以为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就像不是穿了白大褂就会开药一样。现在,想做一个好家长,就要怀有“学医”的心态,要去学习,要了解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知识,这是帮助你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
作为家长,面对儿童,面对教育,要有敬畏感。你是否能不断地学习,不断“从师而问焉”,决定了你自身的分化情况,也决定了你所影响的孩子的未来发展。正像前人所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矣。如果基础教育改革和无数家长观念的转变能形成良性互动,教育的美好新时代就会出现。尹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