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高考制度面临调整改革 在较长时间仍占主流

2011年06月07日 20:5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33万中国考生7日步入考场,迎接为期2天的高考。他们中的675万人有望在这个金秋步入象牙塔。

  2008年以来,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一年年降低,1050万、1020万、957万、933万。与此同时,高校录取率不断上升,包括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在内的八省市录取比例超80%,全国录取率今年将达72.3%。

  此间教育专家分析认为,高考生源连年下降,除了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适龄人口减少这些客观因素外,考生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入学等主观原因背后折射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加剧。

  “中国高等考试制度需要进行渐进科学的调整改革,目前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已具备了最佳时空条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研究员陈如平博士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在就学就业环境等外在压力之下,家长学生对导向性依然明显的高考选拔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可能束缚人才成长的标准化、单一选拔的考试制度面临变革……

  北京某大学大四学生小叶在为期一年求职历程中四处碰壁,尝尽辛酸苦辣。他告诉记者,如果让他再做一次选择,不会选择象牙塔,“中国的大学正在失去诱惑力”。

  大学出路窄,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竞争力下降,就业压力巨大;职业教育成为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阳关道,拥有一技之长的蓝领工人反而更契合市场需求。此外,出国留学诱惑大,港澳台高校和海外高校加入生源竞争中,高中毕业便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已连续3年增长。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考人数下降趋势还将延续十年左右。

  “目前有限的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不能被真正有效用于为教育根本目的——提升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和增进社会福利服务上面。这就是推动当前高考教育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所在。”陈如平说,当高考不再成为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生理想的敲门砖时,改革势在必行了。

  面对生源逐年下滑,录取率不断攀升的情形,为了避免供求失衡的生源困境,不少高校开始进行改革。有“北约”“华约”“理工系”等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实行错峰笔试;也有中国南方科技大学试图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自主招收45名学生展开“教改试验”。

  “如何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到内涵式建设,从一味扩大规模转到注重教育质量上来?这是各大高校应该思考的根本问题。”陈如平认为,高校生源锐减更严重的原因,应该是高校本身教育体制的问题,高校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就读中国大学的性价比,如何提升自身教学品质服务,如何发挥中国高校在促进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尽管对于高考有各种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中国国情下,高考这一相对容易保证程序公平、可操作性强的选拔制度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应该仍然占主流。

  “高考制度是教育公平的底线。”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日前告诉新华社记者,考试制度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今年的高考,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的首次高考。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自2009年以来,已先后有浙江省、天津市等,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等多元化方式,减轻考生压力;北京、江苏等省市已经出台的教改方案中也明确,高考英语将纳入“一年多考”探索范围。

  全国结合高中新课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达到20个。部分省份对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式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到目前,全国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已经过半。此外,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中考、高考问题的解决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戴家干透露,未来五年,教育部考试中心还将建设多功能的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立信息化的命题工作平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性、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等,全面推动考试制度改革。

  亲身参与了规划纲要起草、调研工作的陈如平说,规划纲要对高考改革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终极目标等专辟章节进行阐释。改革如何具体运作还将进一步研讨细化。“相信有关部门能抓住高考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影响和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如果有一天,孩子可以通过多元考试、选拔方式进入理想高校;如果有一天,孩子可以通过高考或特殊培养体制成长为世界一流人才;如果有一天,高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理想生源、培养创新人才;如果有一天,在确保人才选拔公平的基础上,能建立培养学生的智能公平模式……”陈如平说,那么高考改革就进入了佳境。(记者 任沁沁 赵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