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考是否该加分引热议 公平公正问题成关注重点(2)

2011年06月15日 08:5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何规范和清理

  “晨雾”:对家长来说,最关心的就是公平公正的问题。高考加分清理规范的出台,带给家长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理平衡。因为知道所有的孩子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另一方面,高考加分对考生排名影响很大,尤其是高分段的考生,分数越高加分影响越大。所以,如果加分项目多、杂、乱,非常不利于学生和家长客观估算自己的排名,因为大部分学生家长对政策的了解不会那么详细,就不知道什么算加分,什么不算,就不能正确判断其他学生的加分对自己孩子成绩排名的影响。

  谈松华:所谓高考加分,旨在照顾特殊生和奖励特长与优秀,但现在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进入优质大学,许多家长把获得额外加分当成孩子进入好大学的另一途径,让学生为了能加分而去学,去做,这就会阻碍学生本身的个性发展。我们并不完全反对像奥赛之类的竞赛项目,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方面。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高考加分事关考生切身利益和教育公平。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必须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政策、体现公平公正的总体要求,教育部等五部门按照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平稳调整、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从加分项目是否合理、加分分值是否合适、约束条件是否增加、监督管理如何加强、违规惩处如何加大等5个方面,对现行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认真评估,客观、全面审视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怎样加分才更合理

  “晨雾”:对于那些真正能够体现出学生某方面实力、大家都能明明白白看清楚加分原因及过程的项目,家长都认同。但是像某些利用资格审查松懈冒充少数民族的加分,没有严格意义上定性、定量标准的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之类的加分,暗箱操作的机会太多,这样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就怪不得家长们怨声载道了。

  我认为,如果高校掌握了加分项目的自主权,那它在学校的招生录取章程公示上必然会十分慎重,从而避免弄虚作假混取招生加分的行为。这种作法对我们家长来说也是好事,在帮孩子报考院校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

  谈松华:高考加分政策是在现有招生录取即按高考总分分批录取制度下,所实行的一种照顾学生差异性的政策。现阶段需要减少加分项目,严格加分资格的考核和审查,防止弄虚作假等舞弊行为。从长远看,还需要通盘研究设计。我个人认为,在逐步建立学生综合评价制度的条件下,高考加分主要应该针对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特殊人群。而对特长生或具有特殊才能、特殊贡献的学生,可以列入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写实性记录,与学生的高考成绩、社会实践等一起,供高校录取时参考。也可以作为多元录取的依据之一,让学校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同时也注意强调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行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政府宏观管理,考试机构专业服务,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但是这需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目前还难以一步到位。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对于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整和规范,其中两项调整是调整奥赛和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调整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

  首先以奥赛为例。中学生学科奥赛和科技类竞赛举办以来,在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科和科技兴趣、促进青少年学科和科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部分中学、学生及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盲目追求通过保送或加分等“捷径”升大学,违背学校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将客观上适合部分学生参与的奥赛和科技类竞赛项目,泛化为更多、更低龄的学生参加的“必修性”学习或活动。学生学习和参赛的功利性被强化,参赛的动机和行为被扭曲,导致部分学生过于注重本项目的设计,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偏科和基本知识学习能力缺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鉴于此,为了给确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更加公开、严谨和洁净的竞争平台,抑制赛事不应有的功利色彩,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鼓励特长,又强化基础,同时也促进赛事的长远健康发展,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对现行竞赛保送加分政策做相应调整和完善。

  再以体育特长生加分为例。近几年来,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严重;二是比赛或测试组织不规范,替赛、替考现象严重;三是个别与体能、运动技能关系不大、更多靠运用器材等运动的赛事组织管理及评奖问题多。

  总之,调整和规范工作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为进一步完善高考加分政策,更好地发挥其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