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美国高校瞄准中国“中等生”:无需语言成绩

2011年06月17日 15:19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只有顶尖的中国学生才能进国外高校的时代已经结束,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有了更多去国外读大学的机会。今天上午,第八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在国展(西坝河馆)开幕,不少美国高校首次对中国学生开放“双录取”方式,瞄准的就是中国的“中等生”。

  今年参加教博会的美国高校有30所,其中1/3对中国开放了无需语言成绩证明的“双录取”入学模式。美国桑福德大学今年首次对中国学生实行“双录取”,该校中国代表处招生主管孙时姝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及两国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了解了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并对中国学生放宽了录取要求。“双录取”主要针对在国内高考中没有考出自己理想水平的学生,这些孩子不能被自己心仪的院校录取,又不愿复读再考。“双录取”一般需要学生提供高中期间的会考成绩,只要会考的各科成绩平均分在80分以上,也就是“良好”等级,就可以被大学“预录取”。在正式录取前,学生须先在学校的语言中心补习语言。“双录取”只需要学业成绩,而不需学生提供语言成绩证明。在进入学校语言中心后,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入门语言分级测试,学生按语言水平的不同分为五级,之后每个月重新进行一次分级测试,当学生通过最终的语言测试后,就可以被大学正式录取。

  美国院校联盟今年携八所大学集体对中国开放“双录取”模式。迈阿密达德学院、西北密苏里州立大学、阿肯色州立大学等八所公立高校都首次对中国学生提供“双录取”便利。美国院校联盟中国代表贝斯科介绍,对美国高校来说,中国的教育市场很大,美国高校希望与中国有更多合作。

  记者发现,提供“双录取”方式的院校,多为美国排名100位左右的高校,排名50位之前的大学因为正常录取竞争已经很激烈,所以没有“双录取”途径。杜兰大学招生负责人介绍,从2007年开始,中国高中生申请到该校读本科的人数就出现了明显增加趋势,近几年每年增加的申请人数约10%。去年有200多名中国学生申请杜兰大学,最终报到的有20名左右。

  在教博会现场,一些家长为孩子咨询留学事宜,一名应届高三生的家长表示,孩子成绩很好,但如果她没考入理想的高校,就会考虑让她出国。另一位高一学生家长则认为,必须让孩子具有国际视野,孩子就应该本科阶段出国,太小走对孩子不放心,如果等研究生再出国又不能真正感受国外的教学方式,不易与当地文化融合。(李莉)

  有话要说

  缺席高考该不该

  快走

  marry:有条件的上国外学校无可非议,多项选择有什么不好,虽然我的孩子已经在国内毕业了,但是谁不希望去国外就读呢,国外的人文环境教育环境的确比国内强。但是去国外混文凭另当别论。

  微笑*:学校有选择优秀学生的权利,那么,学生也有选择优秀学校的权利。老实说,中国的教育确实有待改良。我还没退学的时候,基本读书都是自己的原则至上。老师给出的答案太死板,都是清一色的,太乏味与无聊,空洞。教育方式太古板,无法开发孩子的最原始能力。当然,中国的孩子的刻苦能力与自我应用能力不高。缺乏主见,不相信你们去问一问那些报考的孩子,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升级考试,很多人保证都会说,“是爸妈的意思。”这就是孩子们的读书倾向,无目的,无心向学。

  老孙头:这是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正常现象。

  77水兵:这只能说明,谁的教育质量好坏、谁的教育体制优劣、谁的长远就业几率大小,家长们已经慢慢看出来了。

  WATER2010:太少了!去国外优秀大学上学的学生还是少数!

  剪断线,放飞:随着北京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去国外读本科,这样一来孩子的知识面就广阔了。外国的教育是实际操作,而国内大多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多学校的实验室是个摆设,让学生实际操作的是少之又少。

  慎行

  从娃娃抓起1981: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看孩子是否适应国外的教育和生活,从小娇生惯养,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留学还是应该晚一些。

  学院楼2:经过实践看效果,如果国外教育成功,赶紧攒钱吧。反之,还是在国内先拿学历证吧。不能下结论哪个好哪个坏,做个调查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