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的校园,依恋与眼泪交加。除了和相伴四年的同窗、老师们深深道别,不少大学生恋人之间还面临着一场“劳燕分飞”——今后各奔前程,爱情走到了终点。
校园BBS上,感性的学生发“失恋帖”,一抒内心惆怅;也有的学生干脆晒起恋爱账单,理性地清算着自己的爱情成本……
Simon的父母常对他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而Simon则觉得,大学四年来,自己已粗通柴米之道:在上海,若是要去港丽茶餐厅、辛香汇、麻辣风暴这类中档的连锁餐馆吃饭,人均花费50-100元;如要去卡拉OK,上海歌城、好乐迪这类KTV是优选,去钱柜就要贵上一倍;在黄金时间段去电影院看一场新上线的电影,一张票价要100元……Simon和女友谈了三年多恋爱,从未计算过自己花了多少钱,直到分手以后,才想到提笔算账。这一算让他大吃一惊:四年来,自己已在恋爱这件事上花去近7万。
与过往相比,大学恋情早不再是遮遮掩掩的地下工作。如今,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的比例,达到60%以上。高校亦坦然面对这一情况,甚至专门开设课程解析恋爱心理。然而,对于初尝情果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享用爱情之美,同样面对着爱情之惑,其中恋爱成本成了最现实的问题。
作家三毛曾说,只有落实到穿衣、吃饭等具体事情上,爱情才称得上真正的爱情。如今的大学生恋人们,也正在从真金白银堆出的恋爱成本中,建构并领悟着属于自己的爱情观。
“富二代”之争——金钱等于爱情吗?
不久前,有大学生在网上晒出“恋爱账单”,称自己4年来在女友身上的支出超过10万元。网友们立刻议论纷纷,有人质疑“不该让父母为自己的恋爱买单”,也有人表示“谈恋爱花些成本实属正常”。
恋爱也要去记账、算成本?这道“题”,难住了大学生小柳。
小柳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她和男友小莫是班级里公认的“模范情侣”。从读大一开始,无论春秋寒暑、刮风天晴,小莫每天早晨七点半雷打不动地去小柳的寝室楼给她送早点。早点是食堂买的,平均也就2元钱。但这份心意,却远比每天2元钱要贵重得多。
和所有的大学女生一样,小柳常常在寝室的卧谈会上与室友们聊爱情。小柳的一个室友,正在和“富二代”交往。一开始,小柳对“富二代”这个词还有些懵懂,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室友坐在男友的跑车上,才不禁咋舌。再后来,她见识了“富二代”带室友出入闻所未闻的高档会馆、跑去香港成打地购买名表、名包,便对小莫说:“看来我们和‘富二代’,总是比不了啦。”
“比自己是‘穷二代’更糟糕的是什么?就是找了个女朋友是‘富二代’。”Simon是一个“富二代”的男朋友,大一那年,女友开着私家车来看他,引得朋友们一阵惊呼:“拉风得不得了。”
有这样一个“富二代”女友,Simon的恋爱开销自然不少,Dior的香水、1000多元的对戒、Swatch的手表、跑去日本买的HelloKitty背包……每一样都价值不菲。刚进大学,Simon的月生活费就高于大学生的平均水平:2000元,其中1000元算是“恋爱补助”。不久后,Simon发现,即使加上平时的各种补助,生活也捉襟见肘。
“爱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后来,Simon用自己的经历给学弟学妹们上课。“经济条件好的男生会让你更快乐。至于家境贫寒的嘛,放过他们吧,恋爱会让他们像哑巴吃黄连那样有苦说不出。”
“凤凰男”、“孔雀女”、“富二代”……这些将人们家庭背景标签化的新词,近些年来才蹿红网络,却已为大学生们耳熟能详。因为,由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紧张已提前进入大学校园,其中的“富二代”之争,深刻地影响了当今大学生的爱情观。
跑车事件后,小莫一直耿耿于怀。在小柳生日的那天,小莫送了她一条400多元的水晶项链:“虽然比不上‘富二代’的礼物,但也不至于太寒酸。”小柳却生气了:“难道越贵的东西我就越喜欢吗?”
恋爱半年后,小柳对恋爱有了许多新的想法。“比消费是没完没了的,只要他尽力就好。如果他了解我,即使100元的礼物也能哄得我很开心。”有一次,小柳说起自己小时候喜欢看某部动画片,小莫就费尽心思找到了这部早已成“绝版”的动画片的DVD。那年生日,小柳收到这份礼物时又惊又喜的表情让小莫明白,除了花钱,还有许多方法能够证明自己的爱。
恋爱,是一门只能自学的必修课
和小良谈恋爱的时候,小静牢记父母的教诲:不要让恋人为自己花费太多,买单最好AA制;恋爱后新增的支出,向家里开口要就行了;不可贪图贵重礼物,以免被对方看不起……
小静和小良是“异地恋”。在一起的第二个月,他们就研究了中移动的各种套餐。再后来,小静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将短信改作飞信,电话改作视频。即使送礼,也大多是十字绣、围巾这种礼轻情意重的手工制品。两人还在网上开了一个博客,每日更新,聊些生活中发生的事,互相鼓励。
他们的恋爱开销,几乎都花在见面上。小良每次来看小静,花费要超过3000元。但让小静骄傲的是,他们从未因恋爱给家里增加负担。两人都在外面找了兼职,少则每天30元,多则每天120元。有时学校搞推广活动,需要15元一小时的临时场务,小静也会积极参加。
小静觉得父母教她“坚持AA制,坚持省钱”的原则和其他人有点格格不入,就像朋友们评价的那样——“太柏拉图了”。
其实,如今的大学生很少能从长辈那里得到爱情指导,这门必修课多半需要自学。即使父母师长想提供一些建议,往往爱莫能助。
Simon公布自己恋爱的消息后,父母问他:“你想过爱情意味着什么吗?你能向对方承诺未来吗?”有了后来的经验,他才逐渐明白父母的意思,“谈恋爱就是请客吃饭”,付出的是真金白银。他和女友同城不同校,一个在闵行读书,一个在奉贤上学,见一次面要花的路费最少就要20元。两人每周约会的内容大同小异:吃饭、唱歌、看电影、购物。“一条龙”下来有时要三四千元。
有一次,Simon对女友说:“我们花钱是不是太多了?是不是要省着点花?”说完以后他感觉“气氛顿时尴尬起来”。Simon就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情。他觉得,以女友的家庭条件,每月2000多元的消费已算克制,作为男人还斤斤计较就太丢人了。
为了承担起恋爱支出,Simon一口气接了三份家教。尽管生活费和家教费加起来让他的月收入几乎赶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水平,但Simon对自己却极省:平时只吃食堂,周末回家搭伙。除了必须买的生活用品,很少有额外消费,三年多没有买过新手机。
小莫也为自己的恋爱支出算过一笔账,结果发现他和小柳的“恩格尔系数”出奇的高——每个月1000多元几乎都花在了吃饭上。“难道我和她在一起是为了找个饭搭子吗?”但当小莫回想起当初的心情时,承认“希望有人陪着吃饭”是他追求爱情的重要原因。
“跑到食堂里一看,身边人都成双成对,自己却一个人,孤零零的,多难受。”无论承认与否,小莫的这种心情是许多大学生的缩影。当下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爱情让他们品尝到了寄托与付出的美妙。
但是在真正接触了恋爱之后,许多人的想法都改变了。
“下一次谈恋爱,我一定不会再那么稀里糊涂的。我要先立业,要用自己的能力让喜欢的人幸福。”有过一次失恋经历的Simon说,爱情的意义不只是排遣寂寞,它还包含了承诺和责任,而承诺和责任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它们必须以物质为基础。
“等到毕业以后,不知道还能不能遇到这样单纯美好的爱情。”小静感叹。此时此刻,她和小良还无需面对种种现实压力,交流、思念、体谅、扶持……他们为恋爱投入的“精神成本”远大于“物质成本”。小静担心,终有一天他们会无奈地忘记如今视如生命般珍贵的东西,转而去计较柴米油盐的一分一厘。
校园情侣 为什么不敢谈论未来
“我们的父辈奉行毛主席的一句话‘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有恋爱了就必须结婚的想法。其实,连父母都不一定认同以前的观念了,他们不会这样要求我们。”傅小谷认为,自由恋爱带来最显著的变化是,这一代对爱情的态度变得轻率了。
傅小谷正在读研究生,他在大学校园里呆了六年,谈过好几个女朋友,却甚少考虑结婚问题。在恋爱消费上,傅小谷始终坚持男方付账,吃饭、看电影、买礼物、旅游等加起来,一年要花费一万多,因而至今是“月光族”。直到临近研究生毕业,他才考虑起成家的规划来。现在,傅小谷花起钱来不像过去“及时行乐”那般潇洒了,他学着父母那样记账,同时开始尝试省钱——他本科时有“书痴”之称,买起书来成箱论,现在却习惯了借书和看电子书。
尽管如此,傅小谷仍然觉得以“月光”的现状,自己很难对目前这份爱情的未来做出具体的规划和承诺。他会留意目前的高薪行业,会与女友讨论未来职业的选择,“但从现阶段来看,都是纸上谈兵。”
相比无忧无虑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爱情更为沉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步入谈婚论嫁年龄,但尚无独立的能力,既无心挥霍青春,也无力承诺未来。傅小谷以自己的同学为例,除了家境比较殷实的,其他单身者都没有找女朋友的打算。“许多人都不是应届生,有些是工作了两年才考来上海的。毕业后,他们先要考虑留沪,之后要考虑工作,再然后要考虑买房立足,最后才轮到感情。”
“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这句话如今已然红遍大学校园,上一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几乎绝迹。有调查显示,大学情侣的分手率达到81.7%,而且分手多半发生在毕业前后,现实的变数让许多人放弃了爱情。
尽管上一辈在结婚时更加一贫如洗,但正如小莫所说:“压垮爱情的,除了现实,还有观念。现在的爱情与许多东西挂上了钩,因而不会再如父母那样,相依相伴就安乐满足。”
随着和小良交往的深入,小静越来越理解父母几条忠告的深意所在。她见过自己的同学因花心的“富二代”伤心欲绝,也见过分手后的男方列出支出明细,向前女友索回财物。尽管这种情况是少数,但小静觉得用父母教导的方式去恋爱,让她坦荡心安,也赢得了小良的敬重。尽管前路不明,她也坚信“即使分开,他依然会怀念这段感情”。(本文人物均为化名)(张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