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北京参加高考学生数量减少 国际班受家长热捧

2011年06月27日 05:3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7年8月8日,北京爱迪(国际)学校,外教在草坪上给同学们上课。本报资料图片 王远征 摄

  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落幕。据统计,今年北京高考报名总数为76007人,比去年减少4000余人,再创新低。而在2009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为10万人。

  高考人数逐年减少,与此同时,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另一条出路———读高中国际班,到国外念大学。

  截至目前,北京共有13所公办中学组建高中国际班,大约有2100名学生。

  今年,尽管招生工作尚未正式开展,已经有550名学生家长向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释放出签约意向。

  6月5日下午4点,高考前一天。

  刘一凝端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看一本英文原著———《War》。

  2010年夏天,中考结束后,尽管已经被北京市101中学录取,刘一凝还是报名参加了北大附中国际部的夏令营。这一年,北大附中刚刚通过市教委审批,获准成立国际部。

  经过一周的复杂测试,刘一凝和另外27名学生从15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北大附中国际部。

  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压力

  早上7点30分,刘一凝开始第一堂地理课。

  她的课程包括历史、英语阅读、生物、语文、体育、化学、数学和英语写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同一门课程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北大附中国际部主任、加拿大人江学勤说。

  据介绍,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课程设置可以从早晨七点半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半。

  每天,除了保证8个小时睡眠外,刘一凝几乎都是在学习,还有课外实践,比如模拟联合国会议等活动。

  这一切,完全靠自主,没有任何老师刻意施加压力。

  “我们不是很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重视他们的品德和态度。”不过,江学勤也坦承,尽管成绩并不重要,但学生仍有压力,只是这种压力是自我施加的。

  “因为自己懂得追求什么。”刘一凝表示,这种压力堪称完美,因为与兴趣有关。

  课程设置偏重综合能力

  刘一凝一天的课程中,除了英文阅读和写作由外教授课外,理科课程依然由中国老师教授。从事中国教育10年的江学勤认为,中国理科的内容设置比美国要好,“用全英文教数学,教的比较浅,不是很适合中国学生。”

  民办的北京爱迪(国际)学校课程顾问陈微则说,该校高中班从高一就采用全英文授课,“到了高二,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商科和理科。”

  事实上,不同的学校所授的课程并不一样。

  有些国际班会弱化中方课程,不开设中国历史和语文等科目。而开办国际高中18年之久的北京汇佳国际学校,中文课程则是学生的必修课,难度甚至比普通公立高中的还要大。

  此外,国际班一般都有丰富的自选课程,比如游泳课、高尔夫球课、形体课和钢琴课,“这些课程都将作为综合能力的成绩,对申请外国大学都有帮助。”陈微说。

  而在学生管理上,陈微介绍说,学校尽量采取宽松的手段。“教学区内不能用手机,发现就会没收,但学生可以在宿舍内用;老师不能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发生感情,但牵手是我们容忍的底线。”

  据介绍,国际班学生想要获得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需要提供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托福成绩、三年高中成绩、老师的推荐信、简历,以及包括价值观、人生规划在内的个人陈述。

  记者调查还发现,由于国外大学大部分采用申请制,没有严格的考试,高中国际班的学生几乎100%能够到国外念大学。因此,所有国际班竞争比拼的,是上全球前100名大学的入学率。

  “从我们学校出国的毕业生,90%以上都拿到了绿卡并在国外工作。”爱迪(国际)学校陈微则相信,不仅仅是进入名校的入学率,PR(永久居住权)和就业率同样重要。

  用脚给中国教育投票

  6月9日下午5时,北师大二附中操场,高三毕业生刘勇志(化名)正在放风筝。

  几天前,他刚刚拿到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offer(录取通知)。

  但在三年前,刘勇志还是一个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初中生。他在一家人对未来的深思熟虑中,报名就读了二附中首届国际班。

  “在中国,大部分家长让孩子上国际班,主要是因为孩子中考考得不好;还有一部分是家长在北京工作,但没有北京户口,导致孩子不能享受北京高考待遇。真正想让孩子享受国外良好的教育的家长,只占10%左右。”江学勤说。

  在北京工作的媒体人李向军(化名)因为不是北京户口,除了给孩子交纳借读费外,孩子读到高三时,还要回户口所在地参加考试。“这对他打击太大”。

  国际班也发现了户籍政策背后的无限商机。“无借读费、无学籍困扰、无高考教材烦恼,非京籍考生的第一选择。”北京剑桥中学的这则广告,一下就戳到了不是北京户口的家长的神经。

  2010年,曾有上万名非京籍家长联名签署《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呼吁书》,上书教育部门,但没有回音。同一年,李向军坚决地把孩子送到了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

  “我是迫不得已用脚给中国教育投票。”李向军说。

  不菲的费用挡不住家长热情

  不过,这张投向中国教育的“反对票”,代价相当不菲。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公办学校国际班一年的学费、住宿费大约在8万至10万元,私立国际学校的费用甚至在10万到20万之间。而三到四年国外本科留学费用起码在150万元以上。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家长把孩子送到高中国际班的热情。李向军已经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教育理念面前,钱不是问题。我把房子抵押了,让孩子出国。以后让他赚了钱再还给我。即使赚不了钱,起码落个快乐的人生。”

  4月份,本报曾联合新浪教育频道进行调查,共有3465人参与。调查显示,84%家长愿意让孩子就读国际高中(国际班)。而在考察国际高中时,家长最关心校方与国际高校(尤其是名校)的关系(36%),其次是学校办学理念(24%)、师资水平(17%),对学费的考虑只占3%。

  新东方培训机构市场部负责人葛思汝相信,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增长,视野逐渐开阔,送孩子出国的家长会越来越多。

  这一迹象从去年开始,已经显现。

  2010年,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的中考录取平均分是503分,“这一分数,足够上一所区级重点中学。”副校长马骊说。

  今年,尽管招生工作尚未正式开展,已经有550名学生家长向该校国际部释放出签约意向。

  6月9日下午,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十几名学生围着一名女外教,用流畅的英语喊她一起吃饭。马骊坐在办公室,正考虑下一步的招生计划,“尽管生源充足,但如何抢夺优质生源,成为未来诸多国际学校竞争的重点。”

  同样,北京爱迪学校接待大厅内,二三十名家长围着几名老师,询问出国事宜。门口巨幅广告牌上几个大字格外惹眼:从这里走向世界。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瑞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