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伴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又到了一年的招生季。山东高考应考人数连续三年下降的现实,让诸多民办高校的招生负责人感觉压力倍增。高考人数的减少,冲击的不仅仅是民办高校,但民办高校无疑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大,对于一些民办高职高专、民办非学历学校的影响尤甚。在被称为“学生荒”的社会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将如何应对?
“做梦都在想着招生”
“招生期间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度日如年,天天没有好心情,就连做着梦都在想着招生。”某民办高校招生办主任孙先生告诉记者,“招生的话,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吃不饱’,今年的情况更不乐观。”
记者了解到,山东高考应考人数已经连续3年下降,共减少近20万人。伴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以及部分公办高校的提前自主招生,民办高校的招生困境愈发窘迫。有的民办高校尽管准备工作起步很早,却难乐观。
在6月7日高考首日,记者曾在诸多考点遇到了穿着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衫、派发招生广告的民办高校学生。几位学生告诉记者,他们都是高一或者高二辍学后上的高职院校,当天的任务除去派发传单外,还有就是每人要设法搜集到20名考生家长的信息。然而,经过两天多的努力,信息登记表上仍空空如也,他们派发的传单也大多被随手丢弃。几位同学不无自嘲的说:“可惜了这么好的印刷纸张。”
“学生和家长对于民办高校的认可度方面也需要提高,很多家长或者学生的第一句话会问:‘是公办还是民办?’一听说是民办的,扭头就走,民办高校没有任何机会,包括在省里征集报考志愿,我们和公办的一起,这样就更没有优势可言。”孙先生说,“今年肯定会出现空计划,省内要是能够完成80%的话,我们还是勉强能够接受的。”
孙先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去年的招生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打击了一大批特别是他们这样的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民办高校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的。
“学生荒”折射出的发展之困
“民办院校本身就良莠不齐,有很不错的院校和专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院校的办学理念并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赚钱。有的甚至只要学生有高考分数就可以招,不上课也没有人管理。这也导致了大众对于民办高校的评价普遍不高。”有关专家告诉记者。
此外,记者了解到,面对激烈的招生竞争,民办院校在之前的招生过程中存在相互中伤、恶意诋毁等现象。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夸大、或者虚假的宣传在民办高校招生中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招生秩序,进而对于整个民办高校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一起招生的话,相互诋毁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学校还好点,因为专业设置上有自身的特色,和他们不冲突;但是同类专业的,他们之间的互相诋毁会更加厉害。”孙先生说,“而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大众对于民办高校的评价只能是越来越低。实际上大家都明白,但是没办法。”
孙先生告诉记者,他们非常希望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或是一些维权协会之类的组织来约束一下这种局面,或者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严格管理,非常希望能够规范招生秩序。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双赢,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此外,由于民办学校没有相应的财政支持,所有的开支都要依靠学费,在某种意义上,生源的质量就决定了学校发展的质量。一位民办高校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公办高校一学年收费是四五千元,而民办学校一学年学费在8000到1.2万元之间,竞争力本来就不强,加上现在学校的基建项目很多——硬件不行,拿什么去和其他民办高校掰手腕?如果招不到学生,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再要坚持自己的办校特色,压力会更大。
民办高校如何走出困境?
为了应对今年的招生难,有的民办高校已经采取了提前宣传、提前大密度布置招生点等措施,在省内招生基本饱和的情况下,把招生计划更多的转向了省外生源,即便如此,招生难度依然很大。
山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山东英才学院院长夏季亭告诉记者,民办学校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优胜劣汰,现在的大多数学校还是不错的,在规范办学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从办学条件方面也拥有了一定的实力,尤其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条件,并且对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险做出了规定,这将有利于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人才。但是就民办高校本身而言,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学者的素质,如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这是非常关键的。
“民办高校的优势在于相对灵活,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专业都是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比较贴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民办高校普遍来说比较重视就业。”夏季亭说,“对于学生而言,大都摆正了心态,比较踏实肯干,教学质量比较受到肯定,这也是能够发展下去的原因。”
此外,有关专家建议,以后民办高校如何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开源节流,以增加收入来源,并反哺到办学上,来加强办学条件,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德禄告诉记者,随着现代人生育意愿的降低,平均生育年龄往后推,终生想要孩子的数量在下降,在生育政策不变的前提下,长远来看,学龄人口规模还会缩小。这首先要影响教育,再就是影响就业,影响社会抚养,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管理者未雨绸缪。(记者 刘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