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日,复旦大学招生网站上贴出的一则《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骤然将国内名校为争夺优秀生源而明枪暗箭齐施的招生大战公之于众。
复旦揭露:有高校不正当抢生源
复旦大学于7月1日发布的声明表示:在今年的高招期间,复旦与各省市部分优秀考生及其家长经过面谈协商、咨询,最后确定了预录取协议,并严格遵守。然而,“有人竟然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他们与复旦所签的协议被取消”。
复旦招生部门负责人称,最近连续接到广东、云南、湖北等地考生的来电,询问复旦是否取消了之前签署的预录取协议。这些考生都说,接到了自称复旦老师的电话,称其之前与复旦所签协议取消,有的直接让考生在最后关头修改志愿。“这样的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有考生因此被迫修改志愿。我们不得不发布声明,以防更多的考生被骗。”
声明表示,对于相关涉案人员,复旦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对于被欺骗的考生,承诺将协同各省市招生考试院努力弥补损失,并追查责任。
当天,在复旦招办的官方微博上,“冒充复旦老师”者的身份被具体点明——“上海某理工类院校咨询人员”。很多网友随即猜测,“某理工类院校”即为在沪部属高校中在排名上可与复旦比肩的上海交通大学。
在复旦发出声明的一天之后,因“上海西南部某理工类高校”的影射而广受指责的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也打破沉默,在微博上予以回应:“从相关媒体对考生的采访中了解到,有高校招生老师在招生宣传中,肆意贬低上海交大,对这种行为我们深表遗憾。”
“上海交大招办声明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上海交大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我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与复旦大学一样,上海交大招办也强调,其招生工作“公开、公正、公平”,按合法、合规程序选拔学生。且上海交大“一贯坚决尊重考生权益,尊重考生选择权,坚决反对任何违规招生行为,坚决反对任何不正当、不道德的竞争”。
复旦方面一再强调,发表声明也是为了提醒一些人规范招生。“我们不反对竞争,但不能到下作的地步。”
复旦大学呼吁,尚未取得联系的“受害同学”与该校招生老师取得联系。“联系方式以我校招生网公布的号码为准,或通过招生网上已公布电话查询,谨防被骗。”
高校掐架:揭招生竞争冰山一角
事实真相仍然有待进一步挖掘。然而,在2011年高校招生录取关键期,上海两家“领头羊”高校为抢夺生源而“撕破脸皮”相互指责的事实,无疑将多年暗流涌动的国内名校“掐尖”大战摆上了台面。不少人称,这一同城高校“兄弟阋于墙”的争执,揭开的只是招生竞争的冰山一角。
近些年来,高考报考人数逐年减少,加上对毕业生质量和学校声誉的日渐重视,对优质生源的抢夺愈演愈烈。“各个高校根据事先拿到的考生信息,联系各自争取的对象,竞相开出更优厚的条件,这种手段在招生竞争中早已十分普遍。而在招生咨询中或明或暗地贬低其他高校,也很难避免。”一位高校招生负责人这样说。
复旦大学声明中提到的“预录取协议”,本身就是高校招生竞争的一种手段。对有兴趣报考的部分优秀考生,名校通过面试或其他考查办法,提前签订协议,书面承诺他们将在填报志愿后100%被录取。复旦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做法符合教育部的精神和规定。目前有很多学校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不可忽视的是,这一预录取协议本身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学校和考生都可以随时撤销承诺而不用担负任何法律责任。因此,才会出现“冒充复旦老师”事件。
行为失范:对分数高度依赖、斤斤计较
本该是社会道德表率的名校,在招生中却采取贬低对方、欺骗考生等不道德手段,让人们对当今国内大学办学理念、质量水准不免心生失望。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作为复旦湖北招生组成员之一,几天前曾在自己的微博中连发了16条微博,揭露了地方、学校为了“政绩”等因素,强行干预高分考生的志愿填报,将一些打算报考其他高校的高分考生“绑架”到“北清”(北大、清华简称)的情况。
参加过数年招生的冯玮在微博中直言:“招生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认为,招生人员各为母校而“战”,却必须遵守两个基本规则:第一,对考生负责,充分尊重考生自主选择;第二,对母校声誉负责,不滥用“伎俩”使母校蒙羞。
教育专家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优质生源是高校的生命线,对学生的重视理应提倡,“但吸引学生的根本还是教育质量和服务,靠预录取甚至花心思让考生修改志愿的做法,都已经让高招变了味”。
“乱象的根源,在于现行的制度下,学生和学校对分数的高度依赖和斤斤计较,分数线也被认为反映了学校声誉,代表了学校水平,也是一些人的工作业绩。要改变这些错误观念,纠正这些乱象,各方必须携起手来,包括我们和兄弟高校,包括政府和社会,一起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打破应试的束缚,打破分数的桎梏,实现考生和学校的双向自由选择。”复旦大学宣传部负责人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斌贤在博文中表示,招生中的种种问题是当下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究其原因来说,可能不光是高校本身的失范,可能跟整个大环境的背景因素也有关系。”
当大学教育过分依靠“掐尖”,当大学招生不惜用起斯文扫地的手段,无论有多少种原因与背景,都值得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