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值高校招生的关键时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在网上连发数十条微博,披露名校招生期间相互“掐尖”、“绑架”考生,引发了复旦与上海交大的生源争夺“口水战”。
先是复旦方声称有人骗录取考生改志愿,后上海交大发表声明,斥责其诬陷,真相如何、孰对孰错,一时难以辨别。而在目前考生填报自愿之时,各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战确实存在,甚至已到白热化的程度。
高校之间抢夺生源并不是坏事。高校对优质生源的重视,是教育规律使然,优秀学生进入优质大学,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生源竞争中,考生可通过比较权衡选择心仪的大学,考生与高校间的双向选择得到充分实现。对于高校而言,优质生源是一校办学质量的体现,在争抢优秀学生中形成的竞争关系,能督促各高校在激烈的博弈中不断寻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在一些国外大学招生中,高校对优质生源的抢夺也很常见,学生可以拿着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来选择一所心仪的学校。高校竞争丰富了考生的选择面,所以招生时学校会极力向考生展示学校的办学质量,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甚至承诺在求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重新选择,这迫使学校不敢怠慢学生,不断提升办学质量。
近些年来,北大、清华等高校“远交近攻”,组建“北约”、“华约”联盟;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拥有5%招生自主权的近80所高校选拔特长生、保送生,严格来说都是在尽其所能地吸引优质生源,无论采用哪种招生形式,只要规则制定时合情合理、录取过程中透明公开,都值得鼓励和提倡。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权限的扩大,对高考生源的争抢势必更为激烈,各校制定的招录方法也会更为多样性,社会舆论应该允许竞争的多样性存在,甚至接受高校招生中的一些特殊规则。只要这类规则并非“萝卜招聘”一样为特殊人量身定做,就应当宽容各高校在选择人才标准上的不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争夺生源的过程中,高校不能不讲规则、暗箱操作、没有底线。若是冒充其他学校招生人员、欺骗考生,或者捏造事实诋毁其他高校,则属于招生过程中的欺诈行为,这不但对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无益,也会损害高校声誉,侵害考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高校招录时,还要注重对高分考生的保护,避免优秀考生因填报志愿失误、对各校招生情况不了解,而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目前,高校相互“掐尖”引起的一些混乱现象,并不应妨碍高校招生的自由竞争的推进,让考生获得充分选择的权利,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大步。(评论员 王亚欣)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