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就不要乱说”
一位教师给中班的孩子们讲了一个很美的故事。
大概是:冬天雪后的一个清晨,大雪将整个原野覆盖了起来,大公鸡和小白兔等小动物们都出来散步。它们在雪地上都用自己的脚画出了很美丽的图画,公鸡画出了竹叶片片,小兔画出了梅花瓣瓣,等等。故事讲完了,教师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蛇和青蛙没有出来?不一会,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老师,因为蛇和青蛙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接着老师又问全班的孩子:“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此时,教室里静极了,再没有人回答。看到这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蛇和青蛙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明白了。”
在这里,孩子充满游戏精神与感性色彩的回答,在成人式的科学标准面前就成为了“乱说”。超功利化的教育干预,让一个本应充满诗情的倾听体验和游戏精神的释放过程,沦为了狭隘理性教学及知识灌输的铺垫和工具。
正是在这种急于追求“正确答案”的教学实践中,儿童充满梦幻和灵性涌动的精神世界被一点点地透支和肢解。一个3岁的幼儿,可以用天文学常识来质疑“嫦娥奔月”这一美丽神话,从而表现出来所谓的睿智和早熟,但这不仅不是现代早期教育教学值得盲目炫耀的佳绩或功德,相反,这却是狭隘知识教育破坏童年精神生态的明证。
游戏精神是一种童年的精神
游戏不单纯是一种外显行为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特质的表达。它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精神。正是作为一种精神,游戏在整个童年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成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一种状态、一种方式。
当一个孩子坐在马桶上,一边解决他的排泄问题,一边又自我陶醉地哼唱着只有他自己才听得懂的歌曲时,游戏精神被他携带进了自己的生理活动之中;一个孩子洗碗时,他把碗儿先是一字排开,一个一个地洗过再排成一队,丝毫不讲究效率,这洗碗的过程因游戏精神的融入而演变成了“玩碗”。
一个幼儿给窗台上的花草一边浇着水,一边念念有词:“渴吧,喝吧,快点长大。”这也是他的游戏精神的流露。记得笔者曾和一个幼儿面对面,说起彼此眼睛里都有对方的影像时,小家伙突然朝我“嘿嘿嘿”地笑着,使劲地挤巴着眼睛:“挤死你、挤死你。”这着实让我忍俊不禁。
可以说,儿童的幻想与诗意、自由与欢愉、激情与冲动、活泼与灵性,好奇中的兴奋、天真中的幽默、对乡土自然的亲近、对童话世界的向往,无不都是游戏精神在人之幼年的绽放与挥洒。游戏精神其实就是童年心灵与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
游戏精神乃是一种童年的精神,它着实应成为贯穿学前教育全部实践和所有环节的灵魂或主线,也是审视和评判早期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的一把标尺。缺失了游戏精神的体验,任何教育教学上的努力便意味着一种冒险:对于儿童天性和成长秩序的漠视和背离。
幼儿园应始终充溢着游戏精神
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学前教育的灵魂,其实质就是在履行捍卫童年、呵护天性、善待成长的文化使命和教育职责,就是帮助幼儿教育克服和矫治现代教育唯理性弊病的通途与良策。它就是要让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始终充溢着、涌动着儿童的游戏精神,让整个幼儿教育教学的全部实践,从集体课堂到自我活动,从区域表演到户外探索,从欣赏体验到艺术表达,从材料操作到人际互动,均成为孩子们的感性冲动和生命激情得以自由挥洒的舞台,成为童年的诗意梦想和童话意识得以恣意张扬的场域。
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幼儿教育教学的灵魂,并非一件困难的事情。其最基本的实践路径就是:鼓励与支持儿童的游戏精神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及其所有环节中的融汇与发挥。
在幼儿发出某种奇谈怪论时,且需首先尝试探寻他内心世界的感受与理由,而不必急于给出常规的评定;让幼儿接受某一道理时,须是从他的兴趣、需要而引发,在情境氛围的营造与切实的直观感受中实现。
当幼儿欲有雀跃与欢笑,乃至“恶作剧”式的冲动时,勿需担忧他会怀有道德意义上的恶意,而不妨给予他适时解脱的自由和被包容的体验;当幼儿作画或手工操作时,大可由他随意地“乱涂乱画”或“不拘一格”,而不必时时遵循预设的约定,以事先圈定的范例而牵制孩子的想象及发挥;当孩子们就餐时,亦不必以机械的常规执行而制止他们之间的说笑,放手给予幼儿愉悦交流的乐趣。
的确,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幼儿教育教学的灵魂,需要教师拥有一颗童心,保持一份童趣,与幼儿同欢笑、共成长;需要幼儿拥有一份自由与空间,可放飞梦想与激情,挥洒浪漫与天真;需要观照内部情意愿望的抒发与表达,而不是外在规范的一味束缚和压抑;需要用活动中的自主尝试与发现去取代静坐中的说教,用好奇与思考的生动启发取代现成知识的灌输;需要投身于活生生的大自然与大社会的直观感受与体验,追求感性冲动的释放和诗性情趣的满足,而不是沉浸于符号世界的逻辑推演和所谓科学理性的精确解答。
实际上,当游戏精神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灵魂,当幼儿一日活动的全部时空、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教学互动的所有环节,都弥漫着、融渗着、充溢着儿童的游戏精神,幼儿园才可真正成为童年健康生活与快乐成长的自由乐园。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灵魂,是学前教育顺应儿童天性、营造童年文化、回归童年生活的必由之路。
(丁海东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