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遂宁市天宫庙小学门口,几个化着浓妆、吸着香烟的女青年引起了六年级班主任陈佳的注意。经过几天的观察和了解,她得知这些女青年每天放学都来接自己班的学生张云(化名)。
张云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平时由奶奶照顾。她经常向奶奶要零花钱去网吧,有段时间甚至整夜不回家。一个六年级学生,怎么会认识这些不良青年?
“我在网吧上网时,她们就给我买吃的、买饮料,慢慢地我们就熟了,后来她们还带我出去玩。”经过多次交谈,陈佳听到了这样的解释。
“还好及时通知了她的家长,现在她妈妈暂时辞了工作,回到家每天专门接送她。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事情的后果真不敢想象。”陈佳说。
现象
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令人担忧
心理学博士海蓝从2008年开始,持续关注四川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对8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和面对面的心理调查,但结果不容乐观。调查中,她发现留守儿童易形成拉帮结派、抽烟、打架、偷、抢等不良行为。
四川省青神县教育局留守儿童办公室唐建军在调研中也发现,留守儿童中存在小偷小摸和欺骗撒谎现象,还出现违反学校纪律、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爱,容易出现自卑、敏感、抗挫力弱等问题,很可能因为其他人不经意的话语或动作受到伤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抗挫力训练非常必要。”海蓝说。
前不久,青神县教育局留守儿童办公室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作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问题儿童”有486名,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1.7%。唐建军说,“问题儿童”主要是指学习上跟不上班级进度或有不良行为表现的学生,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了非留守儿童中“问题儿童”的比例。
分析
心理问题成不良行为主要诱因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2008年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数百万留守儿童与家长缺乏深层次的交流,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关爱,他们容易缺乏归属感。”海蓝说,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生活比较单调,会主动寻求交流对象,一般多为同学或同龄人。
“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关爱、呵护和归属感,但因为父母不能给予,同伴群体就成为了留守儿童的依恋对象。他们通过相互帮助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乐国安说,“由于年龄较小,缺乏基本的行为准则和是非认识,他们很容易形成不良行为,成为‘问题儿童’。”
“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留守儿童往往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能对他们的父母有个交代就行,对孩子学习、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关注和教育很少。”陈佳对此深有感触,这些孩子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加上自我约束力差,从父母和家人那里又得不到及时教育和纠正,很容易走上歧途。
为了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很多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课后辅导或心理辅导,但因为学生可以自愿参加,效果并不明显。课后主动参加学习、辅导的学生很少,主动向教师倾诉或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
相比而言,网吧对他们的吸引力却更大。海蓝解释说:“如果现实中得不到关爱,他们就会到网络、游戏中寻求心理慰藉。但为得到上网所需的钱,他们很容易在社会不良青年的诱导下小偷小摸,甚至参与犯罪。”
对策
预防不良行为急需专业心理干预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但孩子们心里有什么样的问题不愿意说,关键是不知道对谁说。”四川省遂宁团市委书记刘娜说,“留守儿童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加强抗挫训练。”
近年来,心理咨询室已逐渐进入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但基本没有专业的或经过正规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一般都是班主任或热心老师关注学生行为。”陈佳透露,他们学校的教师还从未接受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只看过一些心理学书籍,平时基本凭借各自的人生阅历来对学生进行开导,但经常在心理辅导中遇到难题。她对记者说:“我们现在最希望能有机会接受心理专家的系统培训或辅导。”
“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但之前必须接受专业心理知识的系统培训。”海蓝说,因为早期心理问题的表现不明显,容易被疏忽,而且心理辅导也需要正确的方法。
“学校老师只能是发现问题后才着手处理。现在最缺的是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多对一或一对一的引导、分析或讲解,及时预防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的产生。”唐建军说。
乐国安建议,政府各主管部门应该引起重视,为留守儿童教师组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到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开展心理学讲座,传授基本的心理学知识。适当引导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学校做义工,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也是个不错的办法。(记者 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