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9所高中设立特色实验班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去年北京就有6所示范高中推出了理科、文科、科学等特色实验班,目前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了此类实验班。
在特色实验班的背后,是近年来不断得到认同的特色办学理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业内人士都很清楚,特色办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一方面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特色办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公众包括教育专家,对特色实验班的出现却颇有疑虑,其中最大的担忧是,特色实验班会不会徒有“特色”之名,实际上还是补课的老一套?或者,作为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特色实验班会不会因为“路难走”转而滑入应试的泥淖?
公众的认知往往是以经验作为前提的。这些年,让人们抱以期待继而在现实中变异的“新生事物”并不在少数:原本是激发孩子科学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奥赛”,却成了学子为之搏击的保送和加分“捷径”;原本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艺术教育,却成了一些中小学招生的必备条件;原本是了解孩子学业基础的入学测试,却成了部分学校挑选学生的考试。
当然,我们无意否定特色实验班所承载的改革精神。从相关学校公布的方案来看,这些特色实验班的设计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对学生培养方式的创新等。对于实施特色方案的学校来说,不妨将媒体和公众的质疑理解为一种期待和监督,以理性的办学行为回应社会期待。事实上,如果立足于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完全可以确立一些评价标准,用以指引和匡正特色办学实践。
首先,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特色班,都应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意愿之上,真正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同时建立灵活的准入和准出机制,不仅要鼓励“乘兴而来”,也要尊重“兴尽而返”。特色的生命在于个性和多元,这就要求特色实验班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因而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具体管理等方面与常规班级都应有所不同。
其次,特色应不以增加学生负担为前提,这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从根本上讲,学校要把握好常规内容和特色内容的关系,防止二者在日常教学中争时间、抢地盘。钱学森在回忆母校北师大附中时说:“几乎没人刻意追求满分,能考80分以上就是好学生。”这需要学校自觉修正“好学生”的标准,引导和鼓励学生把争100分的精力用于特色领域。
再其次,特色实验班的设立和运作应该体现“实验”二字。源于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同样重要,它的价值在于观照实践过程的细微异动和潜在误差,并随时作出调整。由于教育领域涉及人的因素最多,可变性最大,而且周期又很长,在特色办学问题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尤其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以“实验精神”探索和完善特色办学的方法与路径。
从本意上说,特色办学是以促进人多样化发展为目标的,如果还是为考试服务,还走应试的老路,那这种“特色”不要也罢。张以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