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着眼于长治久安,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民族院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民族院校业已成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院校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全面汲取发展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本领,进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探索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民族院校创立之初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长期以来,民族院校围绕“办什么样的民族大学,怎么样办好民族大学”这一根本问题,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直接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办学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面向未来,民族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做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贯彻民族政策相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自觉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办学。长期以来,西南民族大学坚持不懈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累计培养了各类人才13万余人,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现代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已发展成为办学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明显优势的民族高等学府,为国家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民族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校间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高等教育由过去的身份性教育变为学历性教育、由学历性教育向能力性教育转化,高等教育的市场前景与评价机制将发生重大的变化。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经转移到内涵层面的竞争,内涵建设的水平体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内涵发展是高校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西南民族大学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努力探索适应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方法,狠抓内涵发展,大力优化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事业环境,实现了学校更名、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新校区并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国家民委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五大突破。
坚持特色发展,着力铸造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牌。建设有特色的民族大学就是在尊重大学共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个性,积极提倡和鼓励多元。“民族性”是民族院校的根本特色,集中体现在“二为”办学宗旨上,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之中,以全面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民族院校要努力从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校园环境等方面挖掘和提炼办学特色,培育一些优势特色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在新时期,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一体”就是以教学科研为核心,夯实办学的基础;以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创新实践研发基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为“两翼”,增强办学特色,增强发展的主动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创新实践研发基地是特色发展的重要一翼,基地设在红原县,致力于打造“五个园区”,即高原畜牧业科技园区,牧草资源研究与开发园区,特有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园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试验园区,民族文化旅游暨牧民新村、新生活示范园区。该基地建成后,将为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世界一流的平台。作为发展中的另一翼,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致力于建设“五个中心”,即民族文献中心、民族艺术研究创新中心、民族文字信息处理及影视制作中心、民族博览中心、民族研究中心。旨在通过构建“五个中心”,打造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展示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重要窗口。罗布江村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