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双阳区理科状元王小龙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可是大学每年4万元的学费令他这个贫困家庭真的无法承受。小龙说,“如果今年实在无法走上这所大学,那我就再复习一年,考一个学费低的学校,我不能让父母为了供我上学而卖掉房子!” 前不久有一个中国收费最狠9所大学的盘点,排第一的中戏学费近14万。大学收费到底怎么定的,这么贵的收费叫人怎么读得起?
钱报评论:看到这个新闻,就会想起前不久一位大学教授要求学生没有IPAD不要来上课的言论。其理论是:哪怕是穷人,也可以通过暑期打工赚到买IPAD的钱,只是,这位教授忘了,假如他们班上有小龙这样的学生,哪怕他靠打工赚到了够买一台IPAD的钱,他舍得去买吗?这点打工钱可以支付学费或生活费,减轻点家里的负担,而这些,总比买台华而不实的IPAD更迫切吧。嫌贫爱富似乎已渗透进了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这样的倾斜发生在教育头上,实非社会之幸。
无风日子(钱报网网友):教育成了产业,大家也没有办法。但你收费也总得有个可以衡量的度吧,同样是公立的大学,一年的学费凭什么有的几千,有的要几万,甚至十几万?这标准又是谁定的?是不是热门的学校,热门的专业就应该定的高些?就像市中心的停车位一样?但大学可不是人生的“停车场”啊!
温国鹏(本报特约评论员):学生因为缺钱而徘徊在大学校门之外,这是一个社会的耻辱。在任何时候,教育都应该给人以希望,而非是绝望。尤其是对于贫困学生而言,当现实生活的窘迫已经为他关上了太多的机会之门的时候,如果再因为金钱的原因而关闭那扇他试图借以改变命运的教育之窗,这将是何等残酷的事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不应该仅仅被当成口号喊喊罢了。别让教育的产业化把本就掉队的贫困学生甩得更远,避免更多类似悲情蔓延,继续侵蚀这个社会公平的基石,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xiaozhendeo(钱报网网友):根据我所在的大学的情形,只要考上的是普通的专业(除中美合资、艺术类),那就不存在上不起的现象。开学的时候学校允许贫困生延期交学费的,而且会有助学贷款,学校还会给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如果成绩优秀那么还可以获得多种类型的奖学金……总之就算贫困,也不会让一个人上不起学。在我看来国家的政策还是蛮优惠的,至于那些收费很高的大学,表示费解。
付瑞生(本报特约评论员):教育不是完全排斥市场。但是公益和市场要泾渭分明。譬如美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各有不同的诉求,学费差别也很大。而从这位考生的遭遇中我们发现,国际贸易专业被中央财经大学定位为市场化专业,涉及到与外国大学合作,由外籍教师来讲解课程,学生能拿到国内和国外两所大学的学位证书,学费自然偏高,但公众不解的是,学校招生是否履行了明确的告知义务?如果打着教育部直属大学的名义,各个学院或者各个专业却私下里搞成教育公司,公益赢利两不误,这样便污染了教育的使命和学校的荣誉。得不偿失。
现在一些民办二级学院也是这种“子公司”操作模式,以至于前不久出现华中科技大学一些本校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书,但是二级学院学生却无一不合格的怪现象。难道钱真能通神?连智慧都可以赎买。
无事来聊聊(钱报网网友):中国的大学在制定收费标准时是以富人的收入为标准还是以大多数穷人的收入为标准?把大学教育收费作为经济增长点,这对于大多数穷人来说,显然是件极为痛苦的事,因为他们想让子女上学,接受更多的教育,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实是高昂的学费却把他们拒之校门外。前些时候报载国家要求国有企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觉得教育部门更应该积极响应,因为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主持 董碧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