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发游览到旅行团混战 从自由出入到黄牛党把持
北大清华就这样被景点
7月下旬,酷暑难耐。
北京大学东门外,长长的队伍排出了近百米。家长为身边的孩子摇着扇子,一位等了40分钟的家长探身望着队伍的起点,无奈地说:“进北大的排队时间都赶上世博园了。”
一群身着绿色T恤的孩子在争相拍照,胸前“我来北京上大学”的字样非常醒目,他们是参加了当地的夏令营前来北京旅游的。在他们身后,几十辆大小巴士停在路边,等待着进校参观的家长和孩子。据统计,每日慕名而来的游客有1.6万余名。
暑期游、校园游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招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那么,火爆的清华北大游是从何时兴起?又为何会受到如此追捧?记者调查发现,在校园游火爆的背后,隐藏着一条近乎产业化的利益链。
校园游的前身
90年代的国外交流团
在清华的“二校门”前,来自河南的12岁男孩王辉摆出“V”形手势,虽然身旁的妈妈努力拦住过往人群,但爸爸还是没能成功地为他拍下一张“单人照”。在二校门前,挤满了拍照留影的游客,不大的空间里挤了上百人,人群中传出很多种方言,让人很难辨别。
“带着孩子来转一转,让他受受刺激,以后也考上清华。”妈妈一边说一边摸着王辉的头,“在这门口一看到清华的学生我就羡慕,希望我儿子以后也能和他们一样,这儿就好像一个圣地一样。”
闷热的天气,没有挡住家长和学生们“朝圣”的脚步。与王辉家一样,许多参观的家长都抱着让孩子感受名校氛围的想法,而北大、清华两所名校几乎是所有学生旅游团的必到之处。他们或是散客游、或是跟团游,也有没有家长陪伴独自参加夏令营的孩子。
“家长们对这两所学校非常向往,他们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校园中的一员。”康辉旅行社欧美部经理徐文从事旅游行业二十多年,在她的记忆中,清华北大游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国外的入境游团队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现。“主要针对国外的大学和中学的学生,还有比如MBA的交流和互动,这些团队的目的还是以交流为主。很多旅游团都是上午在学习汉语,下午再去游览北京的古迹。”
负责入境游的徐文看到旅游团是以学生为主,她就适时地给他们推荐,可以参观清华和北大,“毕竟这是我们国家最著名的高校,有的团队就同意去学校参观,有的团队也不想去。”徐文说,旅行社会与校方沟通,有时候还会请高校知名的教授给外国学生们座谈交流,“那时候也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在北大清华里参观,也有一些学校在暑期组织优秀教师去北京游玩,然后参观北大清华,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
“外国人喜欢参观高校,那么中国人是否也喜欢呢?在那段时间,很多国内旅行团一些家长在参观别的景区后,常常主动提出要去北大和清华校园参观。”徐文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清华北大游渐渐地成为国外旅行的一个半规定动作,这也让国内的旅行社嗅到了一个新的商机,“家长们对于清华北大的那种憧憬,让旅行社也很快发现了这个市场,因为游客本身有意愿,北京又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地方,清华北大游就这样被加到了旅行社列出的北京游行程中。”
一天4000多人次
7年前大量散客涌来
市场被开发后,旅行社推出了“高校游”,用清华北大等字眼去吸引游客。徐文认为,国内校园游的火爆,也带动了国外校园游,许多家长也不满足于参观国内知名高校,旅行社也在出国游中加入了参观国外知名高校的项目,“根据市场和家长的需求,旅行社又开始开辟了游学的项目。”
在北大东门外,几十辆客车一字排开,有的汽车刚刚开走,就立即有下一辆车补进去。经常有人将印有“暑期专线”的宣传单塞到行人的手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黑字体被放大,异常明显。
北京散客集散中心的司机张师傅在车里听着广播,等待着游客上车。张师傅当旅游巴士司机近10年,在他的记忆中,清华北大游10年前就曾出现,但是并没有出现专门的校园游,只是整个旅行过程中的一个项目。“旅行社也一直能接到散客的电话,询问旅行社是否有参观清华北大的团。那时候我们没有专门针对校园的旅行团,只能告诉他们怎样自己去参观,但是这个市场也被发现了。大概在7年前,一到暑假,清华北大门前的大客车就开始多了起来。很多小旅行社都打出了‘校园游’,专门针对北大和清华,外加一些科技馆的旅游。”
导游刘博(化名)也印证了张师傅的说法,他从事旅游业10年,作为司机和导游都曾带领亲子团到清华北大参观,“我入行的时候就有北大清华游,但都是北京游的一项,没有单独出来。我当了6年导游,带的第一个团就是亲子游,内容就有北大和清华游,这个也是我们宣传的一个点,就用这个点来吸引游客,谁让家长喜欢呢。”
刘博说,六七年前很多小旅行社一到暑期就组织散客进行校园游,虽说以“北大、清华游”作为卖点,但真正在北大、清华这些名校参观的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散客多了旅行社就租一个大客车,人要是少,他们就自己开一个小面包,直接把游客拉过去参观,一天每人大概160元左右。”
2004年8月19日的《北京娱乐信报》曾报道:据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7月10日至28日,是来清华旅游观光的高峰期,最多一天游客高达4000多人。在高峰期,清华大学不得不采取限人数限时间的办法,每天进入清华的人数不超过2000人,游客间隔90分钟进入一次。
“没有学生证的走这边,这边排队登记才能进去。”北大东门的保安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今年北大规定每天只接待5000人进入校园参观,火爆的北大清华游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进校市场被垄断
预约排不上得找黄牛
北大东门外一直向北,大约200米,四五个男人在忙碌着。“你们这个团多少人?”“都先别走,一会儿统一走。”几名男子对游客和导游发号施令。
每当有旅行团下车,几乎都要到他们这里报到,几名男子清点旅行团人数后,一名男子趴在轿车的后备箱上开出了一张票据。导游将200元钱递给了这名男子,男子随手从塞满钞票的腰包中扯出20元,甩给了导游后转头问同伴,“刚才过去的那个团给钱了吗?”
在这几名男子身后,十来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坐在花坛边,有人玩着手机,有人在互相说笑。
挎着腰包的男子回头指着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说:“你去带这个团吧。”
眼镜男生背着双肩包,接过导游手中的红色旗子,对着身后30名家长和孩子说,“大家跟上我,我带大家去参观北大。”在北大东门,一名男子带着眼镜男生的团队很快通过了校门进入北大。
男生自称是北大学生,兼职做校内导游,在游览了博雅塔、未名湖和图书馆后,男生从包里掏出了钢笔、书签、书等北大纪念品,“这本书是北大多位状元的心得,其他的也都是北大的纪念品,150元一套。”听到了“状元、北大”等关键词后,家长们迅速围了过去。几分钟的时间,眼镜男生的手中就多了许多百元大钞,包中的纪念品也卖出了11套。
在北大东门外,一位导游小声地告诉记者,“那些人都垄断了进校门的市场,北大限人数,要预约,旅行社自己预约不仅得排队,还不一定能约上。只能通过他们才能很快地进去,他们也会安排一些北大的学生做校园导游。”
进门“人头费”6元
就不受5000人的限制
40分钟后,眼镜男生又回到了花坛边,他身边的同学也走了大半。不时仍有旅行团停留在几名男子面前,等待他们清点人数,再由校园导游带走。挎着腰包的男人同样重复着开票、收钱的工作。
“进学校这事,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了,那些黑车司机都是浮云了。”刘博将红色的导游旗戳在地上,他告诉记者,几年前,北大清华还未实行人数限制时,也出现过校园导游,他们熟悉校园环境,导游也不用背大段的历史,“校园导游带游客参观时,再以卖纪念品挣钱。他们那时候不仅不收我们导游的钱,还要给我们钱,一块钱一个人,要不我们凭什么把资源给他带啊?”
“不过,今年的事儿完全反了。每个旅行团都要给垄断人钱,每个游客6元钱,他们才给你安排校园导游,带你进校园。他们手中控制了很多校园导游。”刘博说,校园导游也是靠卖纪念品挣钱,他们按照10%的比例提成,“弄好了,一天也能弄个三五百的。而那帮垄断的人,谁知道他们是什么背景。反正不找他们,我们进去就费劲,有了他们我们就能不排队,也不用管5000人的限制。”
刘博蹲在墙根下的阴凉处,几名男子依旧忙碌,有人脱掉了上衣,露出了文身,有人露出小拇指粗的金项链。许多旅行团到他们那里报到,清点人数后,游客们被校园导游带进了梦想中的北大校园。(记者 赵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