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连日高温,酷暑难耐,但北大清华门外的游客热情丝毫不减,围墙两侧的意见纷争还在继续。一项由人人网发起的关于《你认为北大暑假应不应该限游》的调查中,有61.2%的网友选择了“应该”,余下的38.8%站到了对立面。“考名校难,现在想去逛逛都难了。”有人如此抱怨。但很快就有不同声音反驳:“高校毕竟不是旅游的地方,假期仍有很多学生留在学校做科研或者学习。”
国外名校各有做法
抨击北大清华的人士,往往喜欢搬出国外名校作比较——没有约束、随意进出。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邮件采访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英国牛津大学,他们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我们从不限制游客数量,当然啦,我们的校园面积也足够大。”丹·莫古洛夫是伯克利公共事务办公室主任,他介绍说,伯克利是一所公办大学,国家法律规定其“每周七天对外开放”。不仅如此,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访客服务处”为参观者提供游览便利。据了解,伯克利每年接待游客人次超过了10万。
牛津大学副校长安德鲁·汉米尔顿对于这样的话题感到困惑,这也难怪,他们的学校乃私立性质。该校媒体负责人鲁斯·克里尔解释道,校内场所与历史建筑并不完全对社会公众开放。“不过,为了体现牛津的包容与好客,我们划定开放时间,允许游客与当地居民参观,此外,每年都有开放日活动。”通过克里尔提供的链接,记者查询得知,近半数学院声明将收取数额不等的费用,需要提前预约并且严格控制人数。
“公营造物”区分对待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公私有别,作为公共资产的北大清华,似乎没有权利将“私人”意志强加于公众头上。“大学不是独立于社会的密闭的实验室,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部分。”反对者牢牢抱着“公共属性”的依据,不肯让步。
难道北大清华做错了?“公办大学和公立公园虽然都是由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设立或营造的公共资产,但它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却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秦惠民教授给了“公共资产”一个更专业的词汇——“公营造物”。在他看来,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动,公园才是专供人们休闲和游览的场所。
“大学的这种性质,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拒绝一切与其基本职能不相关的参观旅游。”秦教授补充道,“特别是针对公民个体,任何人理论上都可以自由出入公办大学的校园。”假如要求大学有序地向社会开放,那么前提必须是,其履行其特定社会职能所需的基本秩序不受妨碍。“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由旅游中介组织的参观活动,在短时间组织数量巨大的游客集中进入校园,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公共资产的一种蓄意破坏。”
兼容并包说易做难
盘点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北大清华仅仅是一个缩影,几乎每座城市的大学都有类似的遭遇。在上海,交大停车场被社会车辆占用,师生不堪其扰;在成都,川大食堂成了附近白领的蹭饭首选,教育津贴流失;在武汉,赏樱大军将武大挤得水泄不通。
如果熟视无睹,如此怪象势必将愈演愈烈;如果轻易说不,又会有无休止的指责找上门来。“由于学校所在地的停车场所有限,我们对外提供了几百个车位,但绝大多数预留给本校人员。”鲁斯·克里尔说自己并不反对外来者的“入侵”,但必须守住一根底线,即“确保不会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研究工作”。
还记得去年在北大清华蹭课走红的“帐篷哥”吗?听说他去了深圳,新的目标是南科大。对于他当时的做法,舆论褒贬不一。有人举例夸赞,解放前许多名人就曾经在北大蹭课;也有人毫无不客气地奚落,名校教育资源稀缺,如果旁听生坐满了教室,那么本校生何处安置?
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这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但是,包容何物,如何包容?有教育人士提醒,遇到与学校利益、师生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避免盲目武断的行政拍板,应当通过民主公开的决策机制,让广大师生参与其中,寻求最大多数的理解与认同。(驻京记者 黄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