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已实行了10年。近日媒体报道,在许多地方和学校,“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陈旧落后,所谓的自主课堂、启发式教学,只是形式而已,老师还是在“满堂灌”、“一言堂”;很多教师没理解“新课改”的精髓,不具备推行课程改革的素养和能力,生拉硬扯地讲合作精神、自主探究,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败坏了新课程改革的名声。教育界人士无奈地感叹:好好的一部课改经被念歪了,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客观地说,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基础教育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创新思维的培养,的确起到明显的撬动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土壤里,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依然没有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依然没有好转,打着“新课改”旗号、为着升学率奋斗,这样的事实无法粉饰、不能回避。
在现实中,把“好经”念歪的现象相当普遍。作为江苏省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力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通过加强多元评价,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以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然而,由于成绩等级与高考直接挂钩,关乎考生的前途命运,在实行过程中,学业水平测试却演变成了另一种高考。有的中学打破正常教学秩序,停掉几周的课,给“小高考”让路;不少学校多次组织模拟测验和考试,让学生们演习、练兵。改革的思路虽然没有错,但学业水平测试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考试负担,等于让考生“吃二次苦,受两遍罪”。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中会考就在全国大面积推行。加强水平考试,淡化高考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高考承载的压力。这样的思路和设计当时被很多人看好。然而,实行过程中却不知不觉走了样。其结果,高中会考非但没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考生的考试负担。由于没有和高考挂钩,如今,高中会考在很多地方几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基础教育学制改革令人充满期待。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小升初”免试入学,相对于初中3年而言,小学6年的课业负担要轻一些。学制改革并非学习时间的“一减一加”,不论从遵循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还是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来说,“五四”学制都值得尝试和探索。然而,从已经实行学制改革的地区和学校来看,人们既有欣慰也不无忧虑:学校是不是把初中多出来的时间用于强化复习、应对中考?学制改革会不会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但愿这是杞人忧天……(袁新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