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不改作业的老师只是“教育机器”

2011年08月12日 15:3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广州媒体报道,现在的老师批改作业越来越少了,甚至习惯让学生互改作业和对答案。不少家长认为是老师“太懒”,而教育工作者则称“教无定法”,不必强求老师还像以前那样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

  若从所谓“教育产业”的角度看,老师是生产者,学生是半成品,老师用最高的效率,按质按量地向下一阶段输送合格学生,并争取更高的优秀率,这就是教师的工作链条。至于是不是批改作业、要不要家访,似乎都是程序性的要求,是可以根据成本收益来增减的。

  一旦上述流程被强化,估计家长和学生都不会认同。毕竟“人类灵魂工程师”给予了普通人太多的憧憬。落实到批改作业上,很容易也会唤起人们对老师挑灯伏案、鞠躬尽瘁的想象,而学生普遍也很在意老师的亲笔批改,一句句评语甚至影响孩子的人生。至于老师,更可从作业中看出教育的成效,甚至收获许多启发。如果老师能理解改作业所蕴含的特殊心理机制,明白学生是人而不是半成品,就会明白每一次作业其实就在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批发、高效、机械化地对待作业的方式,是教育沦落为产业的开始。

  当然,批改作业同样也要根据学龄和学科有所区别,不可能要老师变成改作业的机器。但学生和家长反对的是学生之间互改作业、班干部给同学改作业、家长给孩子改作业的行为。从家长角度看,为一个学位已支付了昂贵的教育成本,希望获得的是尊重、反馈和个体的增值,作业水平就是重要的回报。这就像大家要喝正宗的汤,而不是喝浓缩液兑水,要喝豆浆而不是豆粉加水。做教育就是做品牌,做品牌就是做信仰,不能掺假。

  从受教者来看,总是希望老师改作业的基本传统能保持,这就像上学就该是在课堂和老师面对面而非对着电脑远程教育,就像学校就是读书育人而不是金钱投入和分数产出的地方。尽管教育模式在快步迈入信息化和工业化,人们依然难以忘怀那种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境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