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啃老”家长首先要自省
专家提醒不要随意贴“啃老族”标签,提早做好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
经历几次求职的挫折后,大学生一蹶不振,毕业5年天天在家打游戏,成了不愿工作的“啃老族”。12日,本报刊登名为《大学生毕业5年闭门“啃老”》的读者来信后,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少读者来电,为“啃老族”和他们的父母支招建言。
家有“啃老”儿
一句鼓励胜过百句唠叨
“孩子啃老,家长首先要自省。”读者刘新平看到本报报道后认为,出现啃老现象,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更与家庭教育分不开。孩子该独立时,父母该放手给他们独自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刘新平的儿子小单大学毕业后在家当了一年多“坐家族”,越来越不自信,他和老婆下决心给儿子“断奶”,给了他1000元求职基金,让他自谋出路。社会经验丰富以后,小单重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蔡女士的儿子2007年毕业于一家高校中文系,待业两年多,不愿迈出大门求职。“开始我天天唠叨,但儿子非常反感。”蔡女士通过请教心理专家、学习心理书籍,改变了和儿子的沟通方式,在她的鼓励下,儿子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获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蔡女士认为,对于待业的子女,父母的一句鼓励胜过一百句唠叨。
曾是“啃老族”
关键在于迈出第一步
27岁的肖超曾做了两年“啃老族”,他毕业于一所大专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后,他觉得自己学校和专业都不好,对找工作特别迷茫,每天在网吧打游戏。爸爸建议他根据自己性格内向、坐得住的特点,去学一门技术,开始他没听进去,后来,爸爸下了最后通牒,给他5000元培训费和生活费,表示再也不会供他吃喝。
没了退路,肖超开始学习办公自动化设备维修,从学徒做起,到拿第一份工资,后来技术越来越精,现在自己开了一家办公设备专卖店。“期间吃了不少苦,但比起‘啃老’的那段日子,整个人充实开朗了。”肖超从自己的转变得出的结论是,状态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关键在于迈出第一步。
专家建议
提早做好职业规划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系主任史铁尔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啃老”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过渡。社会对“啃老”现象不应一味指责,更不能随便贴“啃老族”的标签,这对于激励他们就业是不利的。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开展丰富的职业指导培训、就业心理辅导等,鼓励大学生增强信心,积极向上,帮他们找准职业定位。作为父母,要调整角色,从小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性格,消除产生依赖的土壤。成年的子女要认识到“啃老”很不光彩,勇敢面对社会竞争的挑战。
职业顾问陈晖建议,在大学期间应加强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大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或通过职业规划机构确认几种适合的职业,利用假期多实习,进一步确认自己喜欢、擅长的工作,在毕业后就能从容、理性地选择合适的工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