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龄15年的人民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这个时代寒门难出贵子!”发帖教师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该帖在网上点击率已有40多万次。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提供的数字显示,艰苦地区有92.5%的校长反映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流失,其中74.6%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报告》分析这些教师流失的原因是“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
中高考刚过去不久,有些学校的学生考出了憾人的成绩,有的差几分就是满分了。
这些“考得好”的学生,通常出在一些“好”学校的尖子班、快班,往往呈扎堆儿之势。笔者看过一所“精英”学校的中考成绩榜,上面浩气干云,因为这个班包揽了多个省市第一——也就是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宣扬的“状元”。但人家这个成绩榜单做得很聪明,丝毫没有“状元”的字眼——只说是第一、第二、第三,凡是中国人都知道“第一=状元”。他们像梦之队一样的学习战斗力是骇人的。不仅让人想起——怎么“好”学生都扎堆儿了?在国人的脑海中也形成了这样的定式思维——好学校当然得出满分、高分。
如果非要以分数论英雄,在这些精英学校续写辉煌、传奇的同时,一些农村、艰苦地区的成绩榜却上演着分数“赤贫者”的尴尬,一些老师纷纷充当了往南飞的孔雀。孔雀想把最美丽的开屏开在繁华都市,于是选择了胜利大逃亡。
这种“逃亡”,可能被人称为离经叛道,也可能被人谴责为背叛师德。舆论总是什么解恨说什么,著书立说者更是凛然正气写些什么。但假设让满腹才华的你在一所月薪只有千八百元的学校,还时不时地拖欠工资啥的,你又作何选择呢?这些“背叛者”中,不乏真有爱慕虚华,非大城市不“开屏”者,他离去就离去吧,这样的教师不可留,也不值得留。但这中间又有多少是为了生计所迫而改弦易辙的呢?这种背离往往就像离婚,绝对心甘情愿的男女并不多,婚姻内的两口子,一般不是结婚前就想好了离婚的,否则就不可能结合了,往往也是后来为情所迫摔碎婚姻之镜的。
不管“离”的原因是什么,反正造成的损失是这些地方的孩子照单全收,成绩自然会像数九天的温度计一样直线下降。单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国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机械的择才观。农村孩子想跃农门,最捷径的途径只能是考试。
张艺谋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电视宣传片一经播出,叩击无数农村孩子的心扉,而掌握心扉的那扇门、向农村孩子传道授业的是老师,也就是“看大门的”,看大门的要是心有旁骛了,极容易城门失守。
应该说,这些年国家希望工程、扶持弱势学校、大学生支教、免学费等举动深得人心、卓有成效,一栋栋教学楼的确成为了很多贫困地方最漂亮的建筑,在硬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硬件和学校的软实力建设本应该是两条腿走路,都要虎虎生风的。但优良师资力量的缺失,无疑就像人长了一条瘸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别说虎虎生风了,只能是歪歪斜斜,状若飓风中之摆柳,出现了失衡。和一些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这种恶性循环,不利于消除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极容易形成“有人天生就是富贵命 有人天生就是受穷命”的社会宿命价值观,这种在古代已经有之的观点显然是谬论,我们的传统文化居然也接受了这种梦呓,人为地把大众划成三六九等,爱说——他是九五之尊,他是贩夫走卒。
中华文化当然可以称之为博大精深,但这种歧视人性的论调的确是糟粕。时至今日,这种屁话依然还在被很多国人当香饽饽享用。
回到现在,我们教育资源再分配如果不能像天平,这种倾斜还会是一往无前、堂而皇之的,慢慢的,谬论也就行将成真理了。而这种谬论的存世,显然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如鲠在喉。
农村、偏远地区优秀教师往城里跑的状况不是一年两年了,而是有十几年历史了,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地区的教育领域,常年处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中,当地有点见怪不怪了。这种日积月累渐渐变成硬伤,往往够社会消化几十年的。
“国民”一词前面当然要加上“全体”二字,既谓国民,就意味着人人都有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要知道,不管我们的大都市建设得再怎么摩登,中国终究是个农业大国,大多数国民还是农民,而大多数却没有受到应该享有的优良教育。如果只是某些大城市的某些收费极高的精英学校、省重点、市重点学校考生考出了高分,我们的教育只能说小范围局部成功了,而不能说中国教育整体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