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打工子弟学校与城区渐行渐远 新办学轨迹折射困境

2011年08月16日 14:48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打工子弟学校与城区渐行渐远新办学轨迹折射困境
通州一打工子弟小学,捐赠的课桌在教室外凭风吹雨淋。白继开/TAKEFOTO
通州一打工子弟小学,孩子在风雨飘摇的教室内读书。白继开/TAKEFOTO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家长:希望学校办下去 校长:搬得太远谁来上学

  打工子弟学校:离城越来越远

  在北五环外的马连店村,砖石废墟和垃圾凌乱地堆在空地上,临街的店铺都已经空空荡荡。村子里超过60%的建筑已经成为废墟,远处不时传来铁锤敲击的响声。以接收打工子弟为主的昱颖学校成为村中不多的完整建筑之一,学校更像一座“孤岛”。在扬起的灰尘与嘈杂声中,笑声从这里传出,800多名学生就读于此。

  昌平区东小口镇、北七家镇等城中村都被已列入了拆迁范围中,多所打工子弟学校也在其中,昱颖学校和明欣学校就是其中的两所。

  城中村改造,于情于理都应该支持,但具体到自己学校的未来,校长们却真的犯了难。新学期即将开始,昱颖学校校长衡岐峰还在为下学期的办学地点而发愁,“我们是教委批准的有照的民办学校。”衡岐峰抬头看了看挂在办公室的“办学许可证”叹气说,“但也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这些学校有着类似的办学轨迹,随着城市的扩张,学校也在逐渐远离城区。

  几年前搬到五环外

  几个月来,衡岐峰经常站在校门前,长时间地盯着工人在村子里抡着锤子拆迁。

  衡岐峰从事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有十几年,学校也一直都在漂泊中开办着。衡岐峰在大学期间曾作为义务教师到朋友开的打工子弟学校代课,“那时候的学校没有现在的规模,学校很小,就是一些小平房,教学环境很一般。”并非师范专业的衡岐峰逐渐喜欢上了教师的行当。大学毕业后,衡岐峰就在北四环外开办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他既当老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

  几年之后,衡岐峰的学校第一次面临搬迁,从当时租的平房院中搬出,开始寻找下一个办学地。生源、场地、租金,成为衡岐峰面前的三座大山,他不停地为了找到适合办学的场地而奔波。2001年,衡岐峰将学校安在了北五环外的马连店村。

  同样的烦恼困扰着胡明。 在2000年之前,他开办的明欣学校在北四环附近。农民工聚集在学校周围,那里就像一个小社区,菜市场上的叫卖声经常和孩子的读书声混杂在一起。“周围的打工者都将孩子送到我们那上学,虽然环境简陋了点,总算有个地方学习。”随着拆迁,明欣学校几经周转搬到了天通苑附近的东小口村,“现在又要搬走了,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如果找到合适的场地,我们的学校会继续向北,如果没有,只能放弃办学校的想法。”东小口镇东小口村,在进村主路的两侧随处可见“早拆迁早受益”的牌子。“村民都被通知要拆迁了,我们却一直没有具体的消息。”三个多月前,在镇里的一次安全会议上,明欣学校校长胡明从朋友那里打听到了“小道消息”,说村子马上就要拆,学校肯定也留不住。

  几个月了,胡明一直在寻找,却没有发现适合办学的场地。

  找房子找到山脚下

  放暑假前,三年级的小静隐约从大人那里知道了学校可能搬家的消息,她时常站在学校门口向外张望,视野中是她熟悉的场景:校门不远处,小伙伴绑皮筋的树旁立着两扇木门,几块碎玻璃散落一地。

  小静就读于昌平区马连店村的昱颖学校,她的同学中几乎全部是外地来京打工人员的子女,父母以卖菜为生。家长们选择这所学校,因为他们可以负担得起这附近便宜的房租,“在这里上学,怎么说孩子也有个学上,不会成为文盲。”小静的妈妈说,他们是四川人,来北京十几年了,小静出生在北京,家乡话一点都不会。

  小静的家已经从马连店村搬了出去,租住的房子已经成为废墟,一家人把家安在了另一个村子里,“听说过段时间现在住的村子也要拆迁了。”以前每天步行上学的小静,只能每天坐着爸爸的三轮车上学,与一车的青菜挤在一起。

  每次在校门前遇到校长时,小静的爸爸总会问:“衡校长,学校不能拆吧?”衡岐峰也总是摆摆手说:“放心,我们尽力把学校办下去。”

  衡岐峰等不及村里的拆迁通知了,他开始在网上发帖,求租一个适合办学校的场地。衡岐峰每天都能接到几个电话,他也开着车奔波在这些厂房或是空地中。“有一个空地没有什么建筑,人家说租给我50年的产权,一年10万元租金,一次性付清50年的租金。”脑子里无需多想,500万就是让他砸锅卖铁也凑不齐,“除了没有那么多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已经建好的房子,我们在空地上再去盖房子就属于违建,会被勒令拆掉。还有,就算不是违建,保不准哪天那个地方又拆迁了,这个损失我们根本负担不起。”

  “学校的选址要有一定的面积,还得有一些打工者在附近居住。”衡岐峰把目光放在了六环外,一个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厂房吸引了他的目光,房主要的每年近300万租金让衡岐峰倒吸了一口凉气。“最远的地方我都看到了一座山脚下了,地方倒是大,房子也有,不过那么远,打工的人不会住那么远,谁会来上学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