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上半年《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发布以来,有关高校生源危机的讨论便持续不断。不少专业人士认为,生源危机既让一些学校面临重组甚至破产的压力,又是推进高考改革、促进高考公平的良机。
针对生源危机,学校、教育行政系统是否作好了相应的准备?这一危机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影响?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专访了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高校破产已经到来
记者:分数见底仍“吃不饱”的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在生源危机问题上首当其冲,有人称这些高校面临重组甚至破产的压力。您认为破产是否真的会到来?
熊丙奇:从目前来看,陷入生源危机的学校,主要是在第三批及之后批次、“层次较低”的民办高职高专、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院校、公办的高职高专。985、211院校,地方建设的公办本科院校,由于放在第一批次、第二批次招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难以感受到生源数量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破产”其实已经来了,不少实行非学历教育的自考助学教育机构已经出现倒闭的现象,接下来就是学历教育机构,有的学校虽然并未走“破产”程序,但实际上已经被其他学校接管,名存实亡。
我国有企业破产法,却无学校破产法。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于高校变更、终止的法条,但高校破产申请、破产程序、破产后资产重组和学生去向安排等缺乏细则,并不清晰,尤其是涉及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的变更和终止。另外,对于公办学校,没有相关的变更、终止的规定,在法律的修订中,有必要对这一部分进行建立和完善。
记者:针对这些高校的破产,我们是否作好了相应的准备?
熊丙奇:前面提到了法律上的缺位。在政府层面上,教育行政系统对生源危机并未作出积极的应对。教育部在2009年发布了学生弃考的数据,但这两年没有继续发布弃考数量,而是强调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原因归结于适龄生源减少以及复读生减少。从教育部有选择性公开的信息来看,公众很难意识到生源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致使受教育者在作教育选择,学校在作规划调整时都难以应对。
另外,发达地区的生源减少,应该是调整各地生源指标、促进高等教育录取指标均衡的大好时机,但观察各地的重点高校,并没有顺势缩减在当地的录取计划,地区间的不公平(从录取比例以及录取结构看)并没有缩小。
其实,一些民办高校、高职高专已切身感受到了生源危机,从去年的高考招生中,有的地方的高校(包括二本院校)在招生中已经遭遇零投档。但在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囿于计划招生中最后的录取批次,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办学质量,保证生源质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