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州日报》报道,时下大兴国学教育,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中小学还喜欢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学习感恩。此现象招致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的反对:“小学生给父母洗脚,不就是把我们推倒的东西又捡起来了吗?这种愚孝,已经在鲁迅时代被推翻,为何现在还要去捡起来呢?孝道本身是什么?洗脚就是尽孝吗?”蒙曼如此观点一出,立刻引起极大争议,正方反方各执一词……
正方
方式太过于机械
对于蒙曼教授提到的“洗脚”作业,笔者的孩子也做过,当时孩子煞有介事地打水、为我洗脚,可洗完脚他还是该干吗干吗,基本上没起到什么作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无可厚非,确实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有一定好处,可是都来效仿“洗脚感恩”的方法就太过“机械”了。因为让孩子学会感恩不是一日之功,要他们理解父母的辛劳、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必须让孩子参与家庭的日常生活,明白家庭的经济来源和支出方向,了解父母的工作状态,多帮助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在父母、长辈们身体不适的时候悉心照料。为父母洗脚其实和做饭、刷碗、扫地、收拾房间、倒垃圾等家务活是相同的,不必让感恩成为一道单选题、让“洗脚”成为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唯一选项。
古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学会尽孝、感恩父母是人之常理。但孩子性格不同,感恩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爱帮大人做家务,有的爱跟父母说心里话,这都是感恩与尽孝的表现,只要这种感恩是朴实、真诚、发自内心的,没有刻意制造出来的造作和矫情,哪怕是亲切的一句问候,也会让父母、长辈们备感欣慰,孩子们也会慢慢学会真正的感恩。
史丽娜
更需要对等尊重
洗脚、磕头式的感恩,在当下蔚然成风。从成人礼上让学生“跪地言谢”,到母亲节孩子“洗脚示孝”,它俨然成了道德路演的时髦做法。那么,洗脚、磕头,何以总被视为道德表演呢?究其缘由,恐怕在于表达方式的“名过于实”,对服从性人格的推崇。譬如,重庆某中学校长为了“以身说法”,当着全校师生面儿,给老母亲洗脚,即被质疑成“哗众取宠的活报剧”。太多的“尽孝”流于形式,以“街头秀”方式呈现,甚至是行商业之实的打造,让孝道为之庸俗化。
更令人纠结的,是洗脚式的尽孝,在助长着人格驯化之弊。洗脚和磕头,或许虔诚之至,可它秉承了太多“埋儿奉母”“尝粪忧心”中的自虐成分。行孝需要对责任感的拥抱,比如让老人免除“空巢之忧”,多实现几个老人夙愿,安慰他们孤寂的心,而不是以谦卑顺服之态,行严酷刻薄的仪式。
文化学者朱大可说:“国人的孝道,无非是专制主义在家庭结构中的映射。它从未承载过真正的爱与亲情,而仅仅重申长辈对晚辈的微观权力。它拒绝家庭成员的人际平等,无视晚辈的人格尊严,由此导致服从性和工具性人格的茁壮成长”,还发出警示,“母亲引为自豪的,不是那些磕头虫和软脚蟹,而是有尊严地站着的孩子”。没有人格的相互尊重,只教化孩子做顺民,将孝凝结成他们头顶的“道德高压线”,难免会阉割孩子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孝道的发育。这跟平等、博爱等价值准线,其实是背道而驰。
建立在对等尊重上的孝,才是普适的道德观。孝道文化的构筑,应融入“独立平等”的价值精髓,找寻向善的人格;拿孩子的尊严献祭,对真孝道反而是一种辱没。
佘宗明
反方
愚孝论愚人不浅
小学生给父母洗脚是愚孝,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的此番言论可谓愚人不浅。而其在央视《百家讲坛》这个造星工厂如此大放雷语,却也难逃成“学术明星”之嫌。
愚孝之所以为愚,是其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周木问安、献章求嗣、郭巨埋儿、老来娱亲之类都是封建思想造的孽。但在今天,小学生在父亲节、母亲节等重要节日给父母洗脚,本是培养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孝义的举动,却怎么又扯上了愚孝?到底是学生给父母洗脚的举动是愚,还是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与孝义的行为是愚?
“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对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影响可谓大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子女孝顺父母,尽赡养义务,是促进社会温暖和谐不可或缺的。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个不懂得孝的人如何尊老敬老?一个没有孝维系的家庭如何和睦相处?没有一个个家庭的和谐又怎么会迎来整个社会的稳定。这里,“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理念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用”即社会生活需求的问题。再说,孝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岂能弃如敝屣。
给父母洗脚就是尽孝,陪父母唠嗑也是尽孝……孝不在于其尽孝行为的惊天动地,而在于其尽孝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在当前孝道缺乏的社会,孝就当从小孩抓起,从小事做起,可千万别让蒙曼的所谓“愚孝”阻滞了孝文化发展。
蒋志平
是愚教而非愚孝
说实话,对眼下一些学校蜂拥出现的洗脚感恩教育,我也很反感。孝道原本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情感,教育形式一旦简单化、平面化,就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容易成为舆论的笑点。现在,这种呆板的模仿,果然惹来高校教授的痛批。可冠之以“愚孝”的帽子,似乎又言过其实了点。
如果硬要说这是愚孝,那不如说看着父母拖着蹒跚的步伐自己打水,然后艰难地弯腰洗脚,又或者对劳累一天归来的父母没有任何行动上的抚慰,更是一种不孝。两相对比,现在的中国社会在家庭关系上,显然并不缺后面这样的亲情淡漠,倒是愚孝,早已在多次的批判后,不再成为中国当下的社会问题。
蒙曼更该知道,鲁迅那个时代批“愚孝”,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的。那时的鲁迅,为了反对僵死的封建礼教传统,可以将一些孝道的具体表现形式,诸如《二十四孝》里提到的那些,作为批判的对象,进而推翻“孝治天下”的封建文化。但如今的时代,这样的背景已不复存在,倒是家庭关系的松散和亲情的淡漠,越来越成为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以鲁迅反愚孝来反对洗脚,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不仅错误理解了孝,更错误理解了鲁迅。实际上,鲁迅自己就是个孝子,尤其是生活上,对母亲的照料相当细心。
包括孝道、感恩教育在内的国学教育,如今确实相当流行,但由于未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小学开展这类教育也确实一直浮于表面。但批评这种教育形式是一方面,探讨我们是否需要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精华则是另一方面,而不能因为教育形式的刻板,则连一些我们应该继承和学习的东西也一并摒弃。这不是一个学术研究者应有的态度,倒像是为了迎合某些世俗口味而故作犀利之举。
丁寅
-评判
先弄懂定义 再评判是非
小学生给父母洗脚是“愚孝”吗?首先应该辩明什么是“愚孝”,然后才可以定义“小学生给父母洗脚”究竟是不是“愚孝”的行为。
“愚孝”乃贬义之词,“愚孝”之“愚”具有否定意味。但“愚孝”并不否定“孝”字本身之褒义,即“愚孝”是应当否定的,而真正的“孝”本身则是应当肯定的,这是我们以及蒙曼得以否定“愚孝”的逻辑前提。那也就意味着“愚孝”本身是对真“孝”的否定,“愚孝”并不是真正的“孝”,只有超出了真正的“孝”的内涵才可能成为“愚孝”,否则不称其为“愚”。
《说文》解“孝”之义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其核心标准为“善事父母”。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考证“小学生给父母洗脚”是不是“愚孝”了。“小学生给父母洗脚”从“善事父母”的角度讲只是“子承老也”所为之小事,并非如何之难事或感天动地之义举,但亦足以表达儿女对父母之关爱与感恩之情。可以说此举乃对“孝”字的日常表达,为之可表达儿女之孝心,不为亦不足以否定儿女之孝心。故“小学生给父母洗脚”虽不可能使学生必然达于至孝,却也无论如何不会对少年儿童产生压迫或某种负面影响,所以,以“愚孝”名之实乃太过。
孙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