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重残儿童求学之路多艰辛 特殊教育亟需机制保障

2011年08月25日 16:43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青岛女孩小雨患先天性脑瘫,经康复训练基本能做到生活自理,但说话尚不清楚。为了让孩子上学,父母咨询了几家学校,均未被接纳,12岁的小雨至今仍然“滞留”在幼儿园。8月23日,小雨的爸爸对记者说:“我在青岛打工收入不高,一家人省吃俭用就想让小雨上学。上不了学,孩子的一生就更没希望了。”

  据省残联统计,我省(山东)现有0—14岁各类残疾儿童19万名,而省教育厅的数据则显示,目前全省在校就读的盲、聋、弱智、肢残、综合残疾等适龄入学儿童近4万名,大量的残疾适龄入学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不到应有保障。尤其是大量中、重度脑瘫、孤独症、肢残和多重残疾儿童,介于特教(接收盲童、聋儿和弱智儿童)和随班就读(接收具备普通入学能力的残疾儿童)之间,几乎被义务教育遗忘。

  一个脑瘫儿童的艰难求学路

  与小雨相比,同样患先天性脑瘫的张毅要“幸运”一些。8月22日下午,当记者来到济南天桥区顺清苑小区张毅的家时,他正在妈妈手把手的帮助下复习功课。张毅今年11岁,右手肌肉僵硬,妈妈只能抓住他的手来完成书写题。“孩子知道临近开学了,近一个月来积极复习功课。”在妈妈与记者交谈的同时,活泼的张毅也主动跟记者打招呼,从他的笑脸上丝毫看不出这是个患重度脑瘫的儿童。“以前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不愿出门,自从上学后活泼多了,天天想到学校和伙伴们玩,上学时每天早早催促我不能迟到。”妈妈说。

  张毅经多年康复训练,语言表达基本达到了同龄孩子水平,可生活仍然无法自理,尤其双脚不能行走,双手抓握能力也很差。

  到了上学年龄后,他常常冲妈妈喊“我想上学”,妈妈看着心酸,就带着孩子咨询附近的学校,结果无一例外地被拒绝:“特殊儿童的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事情,我们普通学生都接收不过来呢。”妈妈只能在家抽空教孩子认几个字。

  直到去年,在济南市按摩医院副院长刘彩红的帮助下,10岁的张毅终于进入了天桥区明湖小学就读。从入学那一天起,张毅的妈妈就在旁边陪读:每天背着孩子来学校、陪孩子上课、抓着张毅的手写作业、课间抱着张毅去厕所,即便上体育课,妈妈也坚持背孩子到操场上站在一边看。虽然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但看到张毅越来越开朗的个性,妈妈非常欣慰。

  “学校的确有难处”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前者多接收盲童、聋儿和弱智儿童,后者的对象必须是那些具备普通入学能力的残疾儿童,即至少具备自理能力的轻度残疾。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重度脑瘫、孤独症、肢残和多重残疾儿童,成了一个边缘群体。

  省残联教育就业部负责人表示,学校拒收适龄重残儿童的最大原因,是担心残疾儿童因身体不便不适合学校生活,或者学校感到照顾这类孩子太麻烦。一位脑瘫患儿的家长向记者倾诉:“为了圆孩子的校园梦,我曾向一学校负责人保证不要学籍,只占用学校一个名额,家长24小时陪着,孩子磕着碰着都不关学校任何事……即便这样,学校仍然没有同意。”

  “每个重残儿童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早日融入社会,但学校的确有自己的难处。”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局教育科有关人士表示:“重度残疾儿童入学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问题,还有身体康复的问题,这就要求普通小学的老师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目前学校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历下区某小学校长则认为,现在小学学生入学处在高峰期,班级人数多,小学教师工作量大,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班上的残疾儿童。

  亟需建立保障机制

  “国际上往往以融洽教育来代替特殊教育,适龄重残儿童凡有意愿接受教育,都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接收。一直以来,‘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学’都是我们的教育口号。在政府的关怀下,农民工的孩子有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贫困孩子有了希望工程小学,聋儿、盲儿可以入读特殊学校,可那些重残儿童的校园梦,什么时候能圆呢?”省残联教育就业部负责人不禁感慨。

  其实早在2009年,我省《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应确保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在保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同时,认真研究解决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脑瘫、自闭症等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保障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保障上述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今年5月份,《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在提到残疾人教育时再次强调,应加快普及并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采取社区教育、送教上门、跨区域招生、建立专门学校等形式对适龄重度肢体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具体到操作层面,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亟需建立一套规范、健全的保障重残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机制。她举例说,可以把我省的适龄重残儿童分别划为附近学校的学籍,根据每人状况拿出方案,因人施教。如对智力正常的城市重残儿童,能否考虑网络教学或“送教上门”,由教育、残联、团委、妇联等多部门联合建立一个“重残儿童教育资金”,解决网络教学所需的经费。另外,也可以建立重残儿童社会帮扶家庭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志愿者上门助教形式的教育,给予志愿者、学生、教师等适当补贴,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及教育质量。同时她表示,重残儿童都面临着边学习边康复的问题,如何使他们的学习、康复两不偏颇,是接下来要努力探索的问题。(记者 梁利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