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
成长不易:
能生存善莫大焉
“自带干粮帮政府带孩子”
“一旦城中村改造,学校也将无处可逃”
北京此次关停打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也给出很严厉的理由:学校都未经审批、不符合办学标准;校舍为违法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等。但这些理由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其实,如果政府有心,学校的硬件不达标,可以帮忙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达标就行了,何必要拆掉呢?”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健,从1997年开始在广州创办打工子弟学校,对于北京的“同类之死”,很是伤心,也很是气愤。
信力健表示,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先天不足,如同在野外生存,是“自带干粮帮政府带孩子”。不仅缺乏像公立学校的财政支持,基本上是“以学养学”;同样是在做教育,但学校要自租场地,水电费没有优惠,老师的工资也只有公办学校老师的不到1/3;社会还有歧视和偏见,觉得打工子弟学校就是脏乱差。“我们能生存下去便是善莫大焉。”
信力健回忆道,1997年,他创办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时候,“校门口总是积水,逢下雨到处是泥泞的烂路。随处可见垃圾堆,一刮风就吹到学校里。光秃秃的校园没有一棵树,四周皆是菜地。学校的房子是租来的,教室是改建的,老师是外来的,学生呢?没有学生,要去一个一个地招来。”这就是打工子弟学校的雏形。
海珠区康乐小学校长刘建敏也告诉记者,他们的校舍是租借来的,成本很高,负担比较重;加上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老师由于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提高教学质量难度较大。一旦城中村改造,学校也将无处可逃。
谈到处境,校长黄胜文并没有太乐观,他说心里其实还是有挺多担忧的,比如民办学校到底能走多远,民办能否与公办对等,还是有一天会全部被公立化?
据了解,当前广州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几种渠道:部分进入公办学校借读;少量进入私立“贵族学校”高价就读;多数还是得进入普通民办学校就读。其中,公办学校极为紧张的学位、“人户一致、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严格的“三证”(暂住证、务工证、计生证)核查制度,还有形式各异的入学费用,让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并非易事。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