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11年高招结束新生入学时节,返回学校的各路招生人马也可以长吁一口气了。一年紧似一年的招生大战,在各校之间展开了剧烈的竞争。按理说正当的、有序的竞争对高考招生改革会起到一种正向的促进作用,激发高招领域的活力。但是我们看到有些高校之间出现了恶性的、无序的竞争,为了拉到生源甚至不择手段诋毁、贬低对方学校。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损害了考生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高招改革的公平公正。
今年7月份,各家媒体相继转载的一则招生新闻,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某高校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份措辞严厉的严正声明,称该校与考生确定了预录取协议后,却有人假冒本校老师给考生打电话,告知此前与其所签协议取消,有考生因此被迫修改志愿。声明怒斥此举性质恶劣,行为严重,道德败坏,无异于诈骗,对于相关涉案人员,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此后,该校官网微博又将矛头直指“某理工类院校”,称其在背后挖该校“墙脚”。对方在官方微博上回应,称“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我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接二连三的声明,加上微博对两校及其拥趸群之间“口水战”的推波助澜,使某些国内名校争夺优秀生源的恶性竞争赫然呈现,以往的“暗箭”也变成如今的“明枪”。某些名校之间这种撕破脸的掐架,再一次让高校招生竞争成为舆论的焦点话题。这一同城高校“兄弟阋于墙”的争执,是近年来我国大陆高校招生竞争失序的危险信号。多年来,为争抢高分生源,一些学校使出各种绝招、怪招,例如,扫描重点班、提前锁定并及时追踪尖子生,提前获取状元名单并在第一时间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家访谈心,动用政治资源、请地方官员做说客,竞相开出优厚条件如专业任挑、奖金加码等。除了这些绝招、怪招,更有“上不得台面”的一些阴招、损招。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予重视,高校应当自省。
大体而言,出现高校招生无序竞争原因有五:其一,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竞争加剧。高等教育生源竞争加剧已成为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共同趋势。我国自加入WTO后,境外高校生源竞争的触角也越来越广泛地伸向我国大陆,使大陆高校尤其是名校之间对优质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二,录取标准单一,“唯高分考生是取”。自1952年建立统一高考制度迄今,高考分数始终是最重要乃至唯一的录取依据,这一做法固然公平刚性、简单易行,但也强化了“分数至上”观念。其三,人才评价观念落后、标准不科学。高校在“人才”与“高分考生”之间简单划等号,一味地进行“分数崇拜”、“状元崇拜”,不计代价乃至不择手段抢夺高分考生,使大学这一原本神圣的学术殿堂斯文扫地、情状难堪。其四,教育评价的功利化。来自高校外部包括大学排行榜在内的各种社会评价,都很看重各校高考分数线和网罗到的高考状元数量,生源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准,高校不得不想方设法来满足并尽可能超过这些评价指标。其五,招生制度不完善。在高考分数“一统天下”的录取体制下,高考录取基本上由录取软件“说了算”,作为招生单位的高校却没有发言权,以至于有的高校自嘲自己只有迎接新生的权利,高校的“招生办”应当改为“接生办”。考生虽然在报考前有选择志愿的权利,但报考后却只能“听天由命”。现在许多名校所热衷的预录取,对考生也是一个颇有迷惑性的“诱人陷阱”。但预录取只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录取意向,对招生学校的承诺并没有约束力,致使考生利益受损时投诉无门,只能“吃哑巴亏”。由于考生在录取后没有选择与比较的余地,高校抱着“抢到一个是一个”的心态陷入无序竞争也就不足为怪了。
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对高校竞争秩序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力,也是竞争“畸变”的危险信号。它不仅有损于高校的声望与考生的利益,而且助长了“数字化政绩”的教育功利主义,强化了“分数至上”观,对中学教学将产生负面导向,对素质教育与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形成阻力。从更深层来看,“抢生大战”不利于高校的自我提升与可持续发展。高校如果只重“掐尖”不重培养,就算网罗到“好苗子”,也不一定能结出“好果子”。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只收不育”的短视行为已成为一些高校的普遍现象,这些学校只顾沾沾自喜于“抢”到了多少“好苗子”,却鲜有心思放在教育质量的提高、服务品质的改善以及针对优质生源的培养机制改革上。再者,“唯分是取”的“掐尖”结果是生源群体的分数扁平化与特征单一化,而生源群体的多样化才是高等教育的活力之源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竞争激烈、心态浮躁、诚信缺失的当下,要遏制这种甚嚣尘上的高校生源混战实非易事。高校系统自身很难生成“抗体”来“免疫”,教育主管部门一纸令下也难以禁绝,民众和舆论的“公愤”更不足以平息战事。只能通过“集团作战”、多管齐下对招生失序状态进行综合治理。就高校而言,首先要清晰认识并勇挑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引导社会道德诚信之重担,强化自律意识与招生秩序;其次要更新人才评价观念,改变“唯分是论”的单一评价观与“分分计较”的短视行为,注重对考生的综合评价。最重要的是,高校要采取正当手段与方式来互竞生源,多在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品质与社会声誉上下功夫,而不是靠不正当手段骗取生源。就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要加强督导与监管,对违规行为不能熟视无睹甚或默认纵容,而应认真寻找招生恶性竞争背后的原因,积极进行招生制度建设与改革。就民众特别是考生而言,则要擦亮眼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
高校生源竞争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竞争不是问题,如何竞争才是问题。良性竞争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恶性竞争有害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愈演愈烈的生源混战已经向高校发出了竞争失序的危险信号,到了该警醒与整治的时候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