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新学期开学的时间了,8月30日,呼和浩特市的张女士带着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到图书市场买教学辅导书。儿子上学以来,买教辅书几乎成为她每个学期必须要做的事情。从文化商城到新华书店,再到仁路书业,和去年一样,逛了多家书店书摊后,她仍然被品种繁多的教辅书弄得满头雾水。无论看哪类教辅书的封面或者封腰的广告语,她都觉得这套书应该买。
“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情况下,我通常会多买三五种教辅书,浪费也就浪费了,能多帮助孩子一点是一点。”张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同样在教辅书专柜选择图书的李强也做了这样的选择,多选了几种教辅书,去款台结账了。李强是带着上初二的女儿李彩艳来买书的。本来,李彩艳买书目的性很强,可是一到书店,发现她需要的内容在好几本书里都涉及到,这下便让她无从下手了。做父亲的索性多选几种,回家慢慢看,免得在书店浪费时间。
记者发现,高中生一般则比较直接,他们一进店就询问店员某本书摆放在哪儿,直奔主题。高中生由于辨识能力较强,他们很清楚自己应该购买哪类书,甚至清楚要买的教辅书的编者、品牌及出版社等细节。
呼和浩特市仁路书业总经理乔祥飞告诉记者,每学期开学之前,都是教辅书旺销的时期,仁路书业在这个时段销售的教辅书籍可占全部图书销量的30%—40%。
教辅书的种类繁多、内容同质化,致使中小学生及家长无所适从,从而出现了不得不多买三五种的现象。然而,这并不是他们购买教辅书籍的结束,有些学校的学生上学后还会“被购买”一些教辅材料。
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市场上的教辅书多是民营公司策划编辑,再购买出版社书号出版发行的。一些知名民营出版公司考虑到市场因素,通常对书籍是否符合教材版本、是否适用做了认真的调查,这些公司出版的图书,非常看重质量,很受师生欢迎。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规模较小、尚未成熟的出版公司或者图书策划工作室受利益驱动,自己组织编辑一些内容比较粗糙的教辅书籍和材料,采取和教育部门、学校联手卖书的做法。这类教辅书,因为采用了非市场的运作方式,涉及诸多利益分配问题,从而造成了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书籍不仅粗制滥造,还存在不适合阅读等损害学生利益的问题。学生家长虽对此颇有怨言,却因为不敢得罪老师和学校而不得不认购书籍。
一家小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教辅书现在变得越来越敏感,他们学校除了为学生配备正规渠道进来的教辅书外,拒绝其他类教辅书进入校园。如果学生实在需要,老师会根据学习所需,让学生自己到书店购买相应书籍。
教辅书市场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扰乱了消费者视线,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孩子的学习。乔祥飞告诉记者,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庞大的需求潜存着巨大的利益空间。国有出版社转型,图书消费亦进入市场,各类民营图书策划机构纷纷涌入,难免造成目前教辅书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出现诸多问题,并不奇怪。
那么,学生应该如何购买教辅书?乔祥飞为学生及家长支了几招: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需求。在购买教辅书之前,应该先听听老师的意见或建议,以实用为第一原则。其次是看品牌。有实力的出版公司出版的教辅书通常都有自己的品牌,如龙门书局和黄冈等出版发行的教辅书,多年来一直销售看好。另外,《教材全解》、《点拨》等书籍销量也不错。
教辅书市场虽然乱象频出,但毕竟还是有一批经得起市场考验的“良心书”在正本清源。乔祥飞认为,随着教辅书市场的日渐完善,那些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书籍迟早会被市场淘汰。而国家对于教辅书籍相关政策的出台,也将会对市场形成保护,使教辅书真正的市场化,届时,学生选购教辅书茫然无措的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文/图 本报记者 刘春 见习记者 张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