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的一位家长平淡地告诉媒体记者,北京某知名小学择校费最高已达25万元,择校费价格上涨之快令人咋舌。不独北京,今年幼升小,广州的家长们曝出各名牌小学择校费:华侨7万、东风东路8万、番禺市桥中心12万、华师附小16万……起步6万很普遍。网友惊呼:“比房价涨得快!”
“涨得快”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能不能交上,能不能成为择校费的“宠儿”。何谓宠儿?就是交了钱的幸运儿。钱此时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交钱的渠道是不是畅通。许多家长固然憎恨择校费,但更憎恨的是交不上择校费。有钱花不出去,徒叹奈何?有人形容,想上好学校,得“三拼”:拼爹、拼钱、拼命。爹是第一位的,爹身居高位,上学何难也?光有爹还不行,还得花钱,至少要给个起步价,这是所谓的行规。钱是第二位的,没有钱万万不行,如果连能够和学校高层沟通的中间人都找不到,那有钱也花不出去,有钱也读不了什么好学校。当然,这里的“有钱”充其量只是中产阶层的“有钱”而已,亿万富豪们多半是无需伤神的,今日中国之大富豪们,谁没点拿得出手的官场人脉?即使无法入读公立小学,还有昂贵的贵族学校供其入读。可怜的只是中产们,望贵族学校而泣,观知名公立小学而寒,如无胆识、无拼命之精神,无法调动各方面资源,恐怕好学位难求也。
择校费问题实在是已经讨论过千百遍了,每一年的入学都会成为一个话题。但讨论是不是废除择校费的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伪问题,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回应从来都是顾左右而言他,各大知名学校从来都是闪烁其词,或者回避或者拒不承认。谁敢来作证呢?家长们好不容易通过诸多关系才能够交上“择校费”,焉能因一时的愤怒而让孩子被驱赶出校门?其实,又有多少愤怒的呢?能交上的多半欢天喜地,对其中门道讳莫如深;没交上的或者交了钱也没办成的,却是捶胸顿足,怨声连连又百般无奈。
在择校费问题中存在的潜规则众人皆知,也无需再揭露了。哀大莫过于心死,这种问题讨论来讨论去已经无甚意义,徒添几分悲凉罢了。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那些没当官的爹或者家境欠佳的穷孩子们。他们无法入住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他们只能在偏远地带甚至城中村安身,他们的父母或许只是外来务工人员,这注定了他们对名校望而却步。名校一般都居于城市繁华地带,是房价高企的地方,即便是成绩优异,但根据属地管理原则,你并不能入读那些名校。要想入读,找关系、找钱,还是老一套。
其实,根源还是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在现行教育政绩评价体系下,各种资源难免向那些成绩好、升学率高的学校倾斜,于是越好的学校获得的资源越多,越差的学校被公共财政和优惠政策眷顾得越少——这就是“赢家通吃”定理。为什么那么多家长耗费巨资也要让孩子读名校,无外乎名校的硬件和软件质量都高出普通学校一大截。入读知名小学,常常意味着预定了知名中学,紧接着是知名大学。即便从孩子的人际关系而言,入读知名小学,意味着孩子的同学多半出身于达官贵人,或者家道殷实之家,校友资源丰厚无比,这对未来参与社会竞争大有裨益;而如果入读普通学校,意味着只能和穷人家的孩子、和农民工的孩子一起读书,连素质教育都打马虎眼。为了孩子的前程,安能不搏之乎?
可谁来关心穷人家的孩子读什么学校?他们是择校费问题的失语者,此问题与他们基本不产生关系。但他们终究也是要读书的。知道他们读的哪所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为何不能倾斜一下,动用天文数字般的择校费总量去扶持一下穷孩子们读的学校呢?能不能让那些民办的为打工子弟服务的学校得到更多优惠政策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