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北京市教委发文叫停幼儿园兴趣特长班,禁止其变相“创收”。开学之际,记者随机走访、电话咨询20家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发现大多数照旧收钱、开班。
尽管刚入学,妈妈已经给3岁半的小豆(化名)报了4个兴趣班:街舞、跆拳道、朗读与表演、手工绘画。且不说3岁半的孩童,就是二十几岁的青年,要同时学习如此之多的技能也并非易事。
人们对“拔苗助长”的故事耳熟能详。在“兴趣班”里,孩子不但可能学不到真东西,有些孩子甚至因为过度劳累,奔波于各类辅导班之间,早早地丧失了学习的乐趣。“伤不起”的童心,反倒生出了“厌学”情绪。
其实,对于这一点大部分家长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孩子学不到什么,只为培养他的兴趣。”但是,一旦孩子进入初中、高中教育阶段,面对学业的重负,还有几人有时间坚持当年的“兴趣”?恐怕唯一的“兴趣”都变成厚厚的习题集了。这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家长也是为大环境所迫,为了那句被蛊惑出来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能花钱买个心安。与“被兴趣”的孩童相比,众多幼儿教育培训机构、包括一些办班的幼儿园才是真正的获利者,他们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幌子使劲忽悠,而挣钱其实才是他们唯一的“兴趣”。
在众多因素的叠加之下,一个个功利化的童年被催生了出来。孩子不再为美妙动听的音乐而学琴,不再为色彩斑斓的画布而学画,不再为强身健体而运动,不再为……太多的“不再为”,后面只剩下一个“为”,那就是为了升学、为了加分、为了PK掉身边的小伙伴,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为了赢在那条被忽悠出来的“起跑线”上——大众被迫陷入了恶性竞争。
“兴趣”究竟能否被培养出来,这一点实在是见仁见智,也不排除孩子会通过“上班”发掘出能够陪伴自己一生的爱好。但前提是这种班必须办得适度,不能耽误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最重要的主业——“玩”。有鉴于此,北京市教委发布“禁令”——“严禁以开办各种特长班、兴趣班、实验班等为名向家长另外收取费用。”这些禁令流于一纸空文,光说不练,监管不严是一方面,没有一套系统的办法,光“堵”也是招架不住逐利的教育培训机构的强大蛊惑力的。
在被功利化的童年里,国内的孩子们学习了许多一辈子都用不上的东西,与其如此,倒不如学学德国的幼儿园。“据说,他们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警察局,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回家路线;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货……”起码,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至于高分低能。(刘晶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