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还原与重构是教师主动处理与教材关系的三种基本途径,这三者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一线教师追求有效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过滤:重置教学的起点与目标
中职课程教学首先须强调教学内容的过滤,有其客观的因素。其一是,中职学生就学习能力与水平而言,无法接受一般难度以上的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其二是,虽经多年改革,中职教材的学科化特征、理论化特征仍无法避免,存在诸多不适于学生的内容——过难的、过多的、无用的;其三是,中职专业的多样化分布,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中职专业新目录中专业数达到321个,这就意味着同样的课程如文化课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就有300多个差异化的培养目标群体。
过滤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去、留”的过程。从课堂观察、分析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中可以发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过滤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整体性过滤。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对部分过难、相对无用的章节进行删除,例如机械类专业与烹饪类专业的“数学”,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有较大的区别,去除过多过难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为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
第二种是局部性的过滤。即针对具体的课堂,选择最基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确定教学内容。这种过滤的重点在于降低难度,保证学生“学的会”。
第三种是暂时性的过滤。专业课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少是罗列式的,例如机械制图中的线型,各种教材都同时介绍八种,教学处理时可以先选择其中的四种基本线型,把另四种线型过滤掉,到恰当的教学时点再另行介绍。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过滤,实际上是重置了教学的起点与目标,通过过滤,教学的难度下降,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使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恰”。过滤的目的是保证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切性,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新型学生观,即教学要关注的不仅是教材,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还原:回归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培养目标看,职业学校的学生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技能掌握都需要首先从感性认识出发,再上升到一定的理性,最后又回归到行业的实践,这“两端”恰恰是知识与技能产生与应用的情境。
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还原,使知识与技能回归原有的情境。这种还原针对中职生的实际而言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稀释”的作用,还原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第二是“提趣”的作用;第三是“综合”的作用,在特定的应用情境下,学生易于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较好地形成运用的能力。
从课堂观察与访谈分析来看,目前职教课程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且较为有效的还原方法有三种。
一是面向学生生活的还原。通过构建生活中的例子来适度还原知识与技能产生的情境,这样的还原能较好解决教学内容“趣”的问题。
二是面向行业实践的还原。即把知识与技能同行业实践关联起来,或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这样的还原能较好解决“用”的问题。
三是面向虚拟情景的还原。即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虚拟还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情境。近年来,职教领域充分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很多教材都配备了数字化光盘与相应的教学资源网站,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师还原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这样的还原低成本、高效率。
重构:体现教师的特质与价值
重构是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与创新精神,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重新构建特定的教学内容。
从大量实际使用的职教教材来看,与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灵活性相比,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其一是应更多关注地方性。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行业特点各异,同样是数控专业,有的地区主要生产大型机械,而有的地区基本生产小五金,企业的需要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就是教学应据此做出调整。
其二是应更多关注学生需求。教材的逻辑起点是教学的培养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的体系要求,较多考虑的是学生应该掌握什么,而较少考虑学生能够掌握什么以及想掌握什么,它更不可能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
其三是应更多关注教师特点。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显著特征是“双师”特征,即他在专业上有独特的经验与特长。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既是向教师学——强调共性,也是向师傅学——强调个性,其中教师的“独特经验与专长”是职业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这一部分内容不可能在教材中得到体现。
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有更多的重构教学内容的空间。从教师教学主体地位的发挥以及已有的实践成果看,教师重构教学内容有以下三个基本的价值取向。
一是企业需要的。即教师在研究企业,特别是当地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并有机地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
二是学生喜欢的。即教师充分地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重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