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变命运,这是村支书胡宝庆笃信的一个道理。他全票当选时的六大承诺,其中之一便是教育。
不过,我们对眼前的所见还是有点意外。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胡进小学所拥有的硬件设施其实相当不错:红瓦白墙的两层教学楼窗明几净,教室里摆放的是标准的钢木课桌椅,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个装备了洗脸池和烘手机的“高规格”厕所。
这样的条件在山区农村可以称得上样板了。学校负责人说,这只是近两年的事。他为我们翻出了胡进小学2009年以前的一些照片,当时的学校虽然整体格局与现在大体相同,但校舍和桌椅破破烂烂,据说,每逢下雨天,教室里还会漏水。
“这要感谢妇联和社会好心人的帮助。”学校负责人说。没想到妇联组织在这个小山村还有这么好的口碑。原来,从学校教学楼的改建,课桌椅的更新,到那所“高规格”厕所的建造,都是鄂州市妇联请来武汉的嘉吉公司,先后筹资七八十万元才得以实现的。为此,胡进小学现在也叫做“嘉吉希望小学”。
走进市妇联专门为学校建起的留守儿童服务站,里面有图书角、电脑,附设的家长学校专门编写了一本学习资料,向家长们传授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内容还相当新潮,有李开复的励志文章、杨澜的育儿经……
“现在学生上学不是问题,九年义务教育早就普及了。孩子上小学除了20元保险费之外一分不收,国家为他们每人每年补贴300元。”胡宝庆介绍道,“村里小升初的比例基本在99%左右,没上学的都是因为自己学不进去。”
硬件改善了,是不是意味着农村教育的诸多问题迎刃而解了呢?在胡进村的采访中,与胡先安老汉的小孙女胡芝兰的一番对话引起了我们的忧思。
胡芝兰今年8岁,在胡进小学上三年级。她是胡先安第三个儿子的孩子,经历过一次婚变的父亲平时在安徽做泥工,难得回家一次,小芝兰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她是提前上的学。村里没有幼儿园,好多孩子因为没人管,5岁就上学了。”胡先安老汉解释说。由于三个儿子全都在外打工,抚养四个孙辈的担子便全部落在他和老伴的肩上。而他平时还要下地干活,照料孩子们的责任就靠老太太一人承担了。
我们试着和小芝兰交流,但这个瘦弱的小姑娘始终寡言少语。
“上学期考试怎么样?”
沉默良久,她轻声答:“语文考了78,数学考了51。”
“在班里排第几?”
“语文第二。”
“喜欢上学吗?”
又是长时间的沉默,然后摇摇头:“不喜欢。”
问其原因,小芝兰不答,我们只得作罢。
78分就能排第二,这样的成绩如果放到城市的学校里意味着什么?更让人忧虑的是,小小年纪,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问题主要还是父母亲不在身边。”胡宝庆说。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生活在隔代家庭里面,由爷爷奶奶抚养,老人们只能勉强从生活上照顾他们,精神上的关心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学习上的辅导更无从谈起,特别是有些调皮一点的孩子,厌学,逃学,在外面泡网吧,家里的老人根本管不过来,基本上处于“放羊”的状态。胡进村各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有44人,虽然各家情况有所不同,但亲情和监管的缺失却是共同的。
“农村小学的师资也是个大问题。”胡宝庆说。胡进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小学,还有一个学前班,七个班里总共有138名孩子,配备了10位教师。但10位教师当中只有3位是公办,其余的都属于临时聘请。因为村子比较偏僻,交通不便,许多公办教师都不愿意来。公办教师和临时聘请的教师之间不光素质有差别,待遇上的差距也很大,公办教师的月收入最低有2000元,而临时聘请的每月只有600元左右。好在,无论是公办还是临聘,教师们的工资都由镇政府从财政上支付,基本能够保证按时发放。
事实上,胡进小学的情况还算好的。附近一些村的小学还出现了生源萎缩的问题,有的只有8名学生,2名老师,而最年轻的老师也已经52岁了。这样的教学质量,似乎很难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的背景下,许多地方尝试着改变传统的一村一校的做法,适当并校以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但同时又带来学生接送和住宿的问题,因为这需要不菲的财政投入。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但胡宝庆的眼光还是看得很长远。在他的“五年规划”中,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重点。由于现在出村的路比较窄,去年曾出过车祸,伤了几个孩子,孩子们上学途中的安全问题一直让他很伤脑筋。胡宝庆说,希望上级能多给一点资金,把村里的路拓宽了。另外,他还想在村里办个幼儿园。这样,村里的适龄孩子就不用到村外去上幼儿园,也不必没到入学年龄就早早地被送进小学。
“村里孩子考上大学的多吗?”我们问。
“过去有考上武汉大学这种名牌学校的,现在少了一点,每年也还能考出去三五个大学生。”胡宝庆说,今年高考,村里考取了一个一本,两个二本,还有几个三本的。
“但不知道将来的情况会怎么样。”胡宝庆说,“现在农村学校的条件确实有所改善,但教育质量和城市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你看这些留守的孩子,在家没人管,学校的师资也不如城里的,和城里的孩子比一开始就处于下风。”
说完这些话,胡宝庆猛抽了一口烟,然后是一阵沉默。
在湖北,这几年高考,高分段的学生大都集中在武汉。而不久前也曾有媒体报道,即使是中国农业大学,来自农村的新生也不到30%了。随着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以及考试选拔标准越来越城市化,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似乎渐行渐远。
如何才能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胡宝庆的担忧,也是我们共同的担忧。好在,城乡教育的公平,已经从公共话题变成了政府的承诺和行动。(记者 孙钱斌 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