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家长不满于学校应试教育,自任教师,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现象被媒体聚焦。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都有这种案例,涵盖幼儿园至高中各个阶段。一些家长认为,目前,学校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方式、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让孩子在正常的环境中快乐学习,不能高效地学到有用的知识,没有增长适应现代社会的素质,于是就自己在家教孩子,或者把孩子集中在一起“拼爹”——你教语文、我教数学、他教体育。民间还出现了“在家上学联盟”。
有报纸约请在美国的华人学者介绍那边“在家上学”的情况。据说在美国,这早已不是新鲜事,法律承认这种完成基础教育的方式;各州都有标准,有可供选用的教材。目前在美国有200万名学生在家上学,人数还在增长。
读了这些报道,笔者能够理解家长们的焦虑。城市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父母的心。但是,与美国相比,“在家上学”这种形式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和家庭条件下都不成熟,毕竟孩子的未来不能仅凭家长的自信,家长要慎行。
在美国,“在家上学”纳入合法渠道,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和教师指导手册,自编教材也被允许,人手不够还可以找执业教师。“在家上学”与学校教育相通,教不下去了随时可以回到学校。美国选择自己教孩子的家长都有很深的教育背景与丰富的人生历练,多才多艺。他们不仅谙熟教育学、心理学,还有足够的智慧、经验指导孩子,比如交往能力的培养、训练。
在中国,《义务教育法》作为一项强制性法律,要求家长必须在小学、初中阶段送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所以,有的家长提出质疑,由于与学校教育不相通,孩子“在家上学”一旦遇到迈不过去的“坎”,回不了学校怎么办?没有中小学毕业证,不能继续升学怎么办?在一个迷信学历的社会,孩子没有文凭,不能在社会立足怎么办?
笔者注意到,报道中家长们投入巨资和全部身心建起的“私塾”,优越之处是较好的环境、高效的知识传授、快乐的教育过程,成功的标志是学业成绩超群,但是人生教育的优势却不明显。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集体活动,比如通过有益的适当竞争收获成功或经历挫折。独生子女天生的缺欠是交往不足,而快乐的童年需要伙伴。清朝皇子读书时还安排许多“哈哈珠子”伴读呢。有人分析,多数“专职妈妈”教育独生子女失败的原因,就是不懂得教育,以充分满足孩子的低层次需求——过度保护、溺爱,来代替对于孩子的高层次需求——独立体验、自主选择、学会生活、人生指导等,造成孩子心理脆弱、能力低下、人格畸形。在这种情况下,“在家上学”注定要失败。
这一趋势给人以启示。随着教育背景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跳脱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窠臼,积极寻求给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环境。对此,校长、教师、教育部门官员要认真思考、转变观念,加大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力度,真正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以满足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待。陈宝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