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看法
迎合个性化教育需求
拥有计算机博士学历的虞淑瑶是一位5岁孩子的母亲,孩子即将幼儿园毕业,她和丈夫早早地就开始对北京的各类小学进行考察,并确立了一个目标:不选择体制内的学校。
“只要进入体制内的学校,就会面临各种升学压力,孩子们的个性得不到完全的释放和施展,这是我最不喜欢的。”虞淑瑶坦言,尽管她自己也是在体制内教育成长起来,一路顺风顺水地读到了博士,但越是这样,对现行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得越深刻。
虞淑瑶在一家外企工作,身边有很多老外同事。她说,可能外国同事的数学基础不够深、语文不一定很好,但解决问题时总是能表现出超强的创造性。而这些恰恰是填鸭式、以应试为目的的中国教育最欠缺的。
在她看来,以日日新学堂为代表的这种新教育形式,迎合了部分家长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只要学校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孩子们就会自然发展,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兴趣方向。
至于脱离体制教育后,孩子升学出路如何?虞淑瑶也有进一步打算。她表示,自己已打算将来让孩子不在国内参加中、高考,只要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就让孩子去国外读大学。
专家观点
重视家庭教育价值
“在家上学”(homeschool)是指家长通过自助的方式为孩子提供基础教育的类型和方式。作为对国家举办的大一统的体制内教育的补充,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家上学”在国外得到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也已出现。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主要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有的家庭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微型学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介绍,目前,“在家上学”的实践都是家长从自己孩子的教育开始的。由于对现行的学校教育不满,无法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因而采用自助的方式探索符合自己理想的教育。“在家上学”的家庭或学堂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丰富多元,但具有明显的共性特点,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重视家长的直接参与,强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实行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家长的权利。“在家上学”顺应了社会利益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家长在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国际学校、出国留学、打工子弟学校等教育形式之外,一种新的教育途径和选择。
杨东平认为,由公民直接参与和创造的各种民间的教育探索,对于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丰富性和提供高品质的质量,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是对“学在民间”的教育文化传统的持续和发扬。在实践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现状调查、比较研究和政策研究,介绍国内外“在家上学”的实践和发展历程,辨析和澄清对“在家上学”的不同认识,并通过社会传播,使公众和家长认识和了解“在家上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举办者也需要不懈努力,办好自己的学堂和教育,体现出“在家上学”的独特价值和魅力。(记者 张灵)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