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老龄化教材,怎一个“混”字了得

2011年10月17日 13:53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法制晚报》报道,在日前举行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上,中国高校教材滞后成了炮轰的焦点,“大学里的教材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德国企业很头疼,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中国新员工”等话题,毫不留情地揭开了教育的伤疤,一德国副校长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大学生学习太被动,中国教授讲课照本宣科,中国的实用型大学要想和德国的大学相媲美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有报道称,重庆市不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依然在使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教材,依然在教授早已被淘汰的编程技术。而某高校内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重复等多种问题的,比例高达74%。“学的20年前的教材,毕业要设计iPhone”,麦可思总裁王伯庆一语道破大学教育的一大悖论。

  教材严重老龄化,与现实的需求脱节,与知识与技术的进步存在很大的时间差,表面看是教材更新机制缺乏的问题,实质上隐伏着教育思想僵化、职业道德失范的重重魅影。有个笑话说某大学新生回答“到大学来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一问答“混”,第二问答“混混”。这虽是笑话,但也折射出当今某些学生价值观沦丧的现实。而学生不思进取只图“混”个文凭,除了社会的潜移默化,学校教育能置身事外吗?一本教材十几年照本宣科,以不变应万变,却照样能凭满是水分的论文、毫无价值的课题混得名利双收,这样的体制首先生产出的是“混”字当头的教师,然后才是能轻轻松松“混”出大学文凭的学生。鲁迅笔下的狂人从满是“仁义道德”的历史书字缝里,看出满本都写着“吃人” 两个字,是不是可以说那些被一字一句照读的超龄教材,字缝里都是一个“混”字?

  还别说,“混”是一种段位很高的处世哲学。它既守“明规则”,又行“潜规则”,怎么着都不吃亏。近日参加了高中同学会,有两位在两所名牌高校任教的同学发了言,一位说因为不爱写论文,所以只能满足于当个副教授;一位说有很多自己想干的事,在现实中却举步维艰。我知道这两个老同学都是很率真也很有理想抱负的人,因而他们都未能造“混学”三昧。就教材而言,越老越保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为“灰规则”;“教得好不如论文写得好”,此为“明规则”;“教得好不如马屁拍得好”“教得好不如当领导”,此为“潜规则”。难怪有人担心,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语境下,即便实行“教授治校”照样变味。

  其实教师要想“混”口饭吃也是殊不容易的。你想想,面对一群求知欲旺盛又满嘴满身都是“时尚”的青年男女,能一点不捎带自个的“干货”,把一个已经变成木乃伊的理论抑扬顿挫地传递给学生,这得有多高的“修为”。至于“授之以渔”之类的教育思想,在“羊性”已成“狼性”已失的教育生态中很多时候只能是个理想。(特约评论员 洪信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