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包装”无益求职成功率
“如何降低求职成本?如何让实习成果最大化?”这个问题并不新鲜,却在每年的求职咨询会上出现频率最高。
然而,答案一直无解。
据了解,大部分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来当地笔试、面试,并不负担往返路费。一个大型企业招聘人数20人左右,往往会通知上千人笔试,近百人面试,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是无功而返。
晓燕作为农民的孩子,家境贫寒让她对这笔求职费用早就心有准备。“研究生两年所有周未,我都在兼职给专科学生代课,一个周末都没有休息过,攒了5000多块钱。”
然而,晓燕的辛苦积攒,据她说,“钱很快像流水一样花走了,没有半点痕迹。”
部分人力资源专家表示,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存在盲目消费现象,在简历、形象包装等方面投入过大,这说明目前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还不到位。
“精美的简历对提高求职成功率的帮助并不大,一封求职简历超过400个字,效用度只有25%。”
“学生应聘时只要穿着只要大方得体就可以。招聘者更注重求职者的专业知识,以及沟通、交流、应变能力,耗费大量的财力用于”自我包装“属于过度消费”。
人力资源专家的这些话学生们部分并不认可:
“穿得很便宜很差还在面试排队时就在心理上败下阵来……”
“人家要求穿职业装你不穿人家觉得你不尊重他们……”
“要想在那么多简历中脱颖而出,彩色简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竞争这么激烈,不去异地面试就意味着你失去一个机会……”
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希望通过“自我包装”来赢得招聘单位青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暴露出学生们就业盲从心理严重,没有树立理性的求职观。
针对“发烧”的求职成本,人力资源专家认为,降温主要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而不是单单给学生提要求。应该给学生有效地传递就业市场的信息,并教授学生一些面试技巧和求职过程中合法权益保护等可操作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以消除这种过度消费现象。(李 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