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绿领巾”事件刚刚过去,刺眼的“优秀生”校服又出现了。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年级前50名学生发放背后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的红色校服。(10月26日《山东商报》)
近年来,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有关校服的话题不时见诸报端,引发坊间热议。广州一省级幼儿园入学,需一次性购买价格为1065元的27件校服;安徽省宣城市一小学1400多名学生的校服上,都印上了“宣城国际钢贸城”的广告。校服,一次次地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校服具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它是一种身份标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校服是学生的“名片”,对于一些重点乃至名牌学校的学生来说,校服是他们最好的身份“标签”。其次,它是一种平等意识的体现,有利于缩减学生之间的互动距离。不论家境富裕还是贫穷,同一个学校,大家都穿着同样的校服。再者,它是一种节约精神的产物,降低了形象管理的成本。与动辄成百上千的“阿迪达斯”、“李宁”等名牌产品相比,校服是“经济适用”的。
“红校服”虽然由企业赞助,降低了校方的管理成本,却是形象管理的失败案例。一是践踏了平等。“万花丛中点点红”,外在的“优秀生”符号,却可能演化为内在的对立和排斥;二是破坏了身份标识。在“红校服”问题上,学生到底应该认同学校,还是感谢“乐施好善”的企业;三是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错乱的价值链条必然会带给老百姓认知的误区,从而肢解学校的形象和学生的“身份”。
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商业投资从来都不会不计回报。奖掖先进,本是正大光明之举,却让浓郁的商业气息搅得一团糟。50套校服花费不过数千元,校方真的捉襟见肘到如此地步?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在扭曲价值观的主导下,“绿领巾”、“红校服”接踵而至,为校园形象的管理危机又涂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杨朝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