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多因共促宁陕15年免费教育 制度创新封堵财政借口(2)

2011年10月31日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财政的盘子

  义务教育,就要解决钱的问题。

  宁陕是个国家级贫困县,自身的财政收入非常少。2010年为3075万元。“这里面还包括一些非税收入,例如出卖土地的收入。这个收入并不稳定。”宁陕县副县长叶庆春说。

  这个钱,连给宁陕800多位教师发工资都不够。宁陕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吴大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光给教师发工资,一年就要6700万元。”

  义务教育的资金来自于另一个渠道:上级的转移支付。宁陕县财政局副局长周康礼说,2011年,该县来自上级的转移支付在1.9亿元左右。加上地方财政的3000多万,宁陕所能支配的财政预算为2.2亿元左右。

  周康礼说,这笔转移支付,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增幅。2002、2003年,宁陕县收到的这笔钱每年只有四五千万,如今已经增长了3倍左右。

  转移支付的增长,加上地方财政的增长,就是宁陕县实行免费教育的底气。2009年,这两方面的增加值,为2000万元左右。

  2009年3月,周康礼去西安出差,向当时在陕西省委党校学习的县委书记陈伦宝汇报工作。陈问周康礼:“如果是把高中学费免了,你看要花多少钱?”周说大概400万至500万。陈问上面转移支付平均的增幅是多少,周说按照前几年平均的递增值,大致说了一个比例。陈说按照这个增幅,加上县级财政的增幅,挤个三四百万还是可以的,“那就把高中的学费免了吧”。

  来宁陕之前,陈伦宝在南皋县做常务副县长,主管财政。他对财政有多少钱,投到哪些方面,哪一块钱能倒腾出来非常了解。

  从西安回来后,周康礼就做测算。当时,高中的学生有1600人左右。每个学期的学费是800元,晚自习辅导费加上老师的超课时津贴接近200元,就按照每个学期1000元给学校补贴,这样算下来1年是320万元。

  周康礼说,在做这个预算时,并没有想过要去压哪一块。“有人问我,说你们是不是‘三公’经费”大大压缩,楼堂馆所也没有修缮,省下的钱都用在了教育上?我说我没有省钱,是钱在增长。我们预测有增量,就大胆做了,后来确实有增量。”

  今年9月份开始实施的幼儿园免费,用的也是这个“增量”。按照宁陕县政府公布的数据,全县3~6岁儿童有2000人左右,按照每人每年900元计算,一年的财政投入是180万元。

  这两者加起来,就是宁陕高中免费和幼儿园免费的所有投入。也就是说,宁陕县用了500万元,就把九年制义务教育延伸到了15年。这500万,还不到近几年转移支付年均增长的四分之一。

  但要给宁陕教育的投入算账,还得算上另外几笔:一个是2007年开始的“营养计划”,另一个是2008年开始的职业教育免费,还有2009年开始的“蛋奶工程”。

  宁陕县教体局局长石功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县的高中教育免费,与2008年开始的免费职业教育有一定联系。

  起初,宁陕县政府想给那些考大学无望的人设计一条技工的出路,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的能力。为此,他们规定就读职业学校的不仅免除学费,每年还有1500元的生活补助。到宁陕以外的职业学校学习,也可以凭发票报销1500元。

  宁陕在职教上的做法,与国家的宏观环境一脉相承。“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仅资助职校中家庭困难学生的投入,就达180亿元。

  这一政策曾在2008年引起热捧,当年宁陕县共有200多人报名职校。但好景不长,宥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职教的发展在宁陕找不到很好的配套:既缺工作机会,又缺可供实践的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职校热迅速冷却,只有几十个人报名。

  周康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县目前在职教免费上的投入,每年有30万元左右。

  职教碰壁后,一切恢复原状:职教没人上,上高中就要花钱,那些家境贫困和升学无望者放下书本,外出打工。

  2008年下半年,一场金融风暴登陆中国,宁陕大量外出务工者被迫返乡。在对这些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时,宁陕县教体局发现,有没有受过高中或职中教育,在这次危机中的境遇明显不同:返乡者中有81%的人没有接受过高中教育,而受过高中或职中教育的人,则在危机中表现得较为坚挺。

  于是,在职教上此路不通的宁陕县,开始将目光投向高中免费。此事与初中毕业生人数的减少一起,共同促成了该县的高中免费。

  周康礼说,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15年免费教育可以一直坚持下去,除非遇到国家大的政策调整,比如转移支付削减。“削减50%,我可能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但我想一般不会。金融危机都没有冲击到这一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