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现象引发对学校教育的反思
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私塾的再现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家长对目前的教育现状不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富裕,一些家长自己在家里带孩子或请人教育孩子,这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劳凯声:目前,追随“私塾”教育的家长是一个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的诉求不是不要教育,而是要更好的、适合他们孩子的教育。对他们而言,选择“私塾”教育实际是对现行教育体系的不满。现在的教育体系以应试教育为基本特征,就是用一个标准、一种办学模式进行教育,导致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均质化。因此我认为现代“私塾”是一些人的尝试,试图打破现在的以统一性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翟博: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想摆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思潮心理,积极寻求给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环境。对此,校长、教师、教育部门要认真思考、转变观念,加大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力度,真正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以满足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待,办好人民社会满意的教育。
戴铜:作为校长和学校管理者,要花大力气改进学校工作,要深刻反思: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为什么还会有部分家长宁愿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惜像赌博一样,为孩子选择现代“私塾”?学校要从现代“私塾”的教育中获得启发,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作用,充分认识国学经典教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个性需求上要下功夫;在对家长进行指导上要下功夫,把每一个学校的小生态建设好,进而影响教育的大生态。
汪明:今天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大班额现象,难以顾及学生的不同特点与需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也难以实现个性培养目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今天的学校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养成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缺失。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把国学教育引入校园、引进课堂,把国学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结合,把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今后课程改革、德育实践活动中需要切实予以关注的问题。
对“私塾”要依法规范和管理
劳凯声: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私塾”现象在西方也曾经出现过。在美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州就纷纷制定了允许在家上学的特别法案,规定家长可以选择在家上学。但是政府有权对其进行监督,比如每年都要接受教育水平的考试,并对在家上学的家长、教师等资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我国目前出现的“私塾”现象实际与美国二战后出现的现象非常相似。
由于义务教育法对现代“私塾”这类办学行为没有明确的约束和追究机制,因此法律层面的应对和处理存在一定的障碍。其实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有许多形式,除了法律规范,还有行政规范、组织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我们应该寻求最好的、最利于解决问题的调节机制。我建议,要进行持续的、细致的宣传引导和价值整合工作。避免把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分歧激化成价值冲突。要重视媒体的作用,加强官方和民间之间的沟通。
杨勇:在对现代“私塾”的管理上,有三个方面应该注意:一是要分清教育阶段。如果是义务教育,必须加强管理。如果是幼儿园或高中阶段可以适当放开,但要依法规范。二是要分清学校性质。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对于全日制类的现代“私塾”,要履行审批手续,确保教育质量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要求。不符合规定的,应整改或取缔;对于“补习班”性质的“私塾”要进行规范。比如有的“私塾”宣称“全年无休为中高考学子加油”,这实际上是培训班打着“私塾”的幌子,在批准这种培训机构的时候,不能让它叫这个名字。三是要分清国学中的精华和糟粕。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建议国家适时编制一些国学方面的读物,供学校选用;或者对一些国学书籍进行推荐。
戴铜:对现代“私塾”,一是要坚持正面引导。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用包容的心态,积极引导办学主体端正办学思想,做到依法办学,努力使现代“私塾”教育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能体现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和学校教育共同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同时,还要引导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家长,可以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前提下,课外到具有办学资质的国学经典辅导机构学习传统文化,效果会更好。二是要加强监督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加强对现代“私塾”的监督管理。首先,实行民办教育机构准入制,对符合规定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的现代“私塾”,坚持标准,依法审批,积极扶持;对不具备办学资质、违反国家教育法规的现代“私塾”等民办教育机构,坚决取缔。其次,严格审查现代“私塾”的教师资格,严格规范现代“私塾”的课程设置,确保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得到落实,保证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教育行政和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其办学过程的管理,通过督导检查等手段促进其规范办学。(记者 刘华蓉 禹跃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