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讲起来重要,上起文件来次要,落实起来可要可不要”
体育想出头,只能搭成绩顺风车?
10月中旬,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大仓小学,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坑洼不平的跑道上跑步,上面铺满小土块。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的开展却在学校和家长那里都遇到了阻力。一些学校连课间操排队短短的几分钟都用来学习。而事实证明,一旦跟成绩挂上钩,体育教学也可以搞得风生水起。
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成都市成华区、青羊区5所中小学,看到各所学校课间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成都,“小升初”基本按照就近入学微机排位划片招生,但如果学生有体育或艺术特长便可以艺、体特长生的身份被一些公办中学提前录取。如此一来,体育成了进入较好公办中学的敲门砖。
一个更为直观的数字变化折射出体育与应试的关系。云南省2007至2009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到2009年三年,城市(初中)的达标率快速增长。数据背后,就有一个重要的政策驱动:2008年,云南省重新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成绩。
一天锻炼一小时挡不住“应试”近视眼
大理市到巍山县的路上,一旁是正在秋收的稻田,一旁是排排“身穿白色正装、头戴瓜皮小帽”的白族特色建筑,这些人家的墙壁上,随处可见“支持教育,匹夫有责”、“让全社会关注教育”的宣传标语。
早些年,这些墙面曾经是“少生娃多种树”的计划生育政策阵地,自从教育的标语上位之后,不少家长开始想法设法通过教育来改变孩子的命运,但却没有人在意过孩子的体育锻炼。在这些农村家长眼中,体育不过是“到处耍”。
不过巍山县教育局副局长忽永明对此并不担心,“正因为他们平时多忙于务工务农,没有更多精力和学识来关心孩子的教育,反倒给学校开展体育开了绿灯。”
四川省成都市五桂桥小学位处城乡接合部,该校80%的学生来自周边农村,剩下的也多是外来务工子弟。这样的生源结构有时会让校长张静感到庆幸: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会太高,有个学上就不错,更有家长在家长会上对她说,孩子在你这里学会了网球,回家有的玩就不会添乱。
相比之下,城区里的校长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开展工作多是“顶着压力硬上”,甚至还要和来学校闹意见的家长打理论战、舆论战。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康永邦就有过类似遭遇,有家长曾直白地告诉他:“你们办这么多体育活动做什么,简直浪费我们娃的时间,用这点时间做点啥不好,踢个球球还容易摔着。”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的开展反在知识水平较高的城镇家庭中遇到阻力,康永邦并不意外。城里的家长见多识广,知道哪条路可以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过,这样的路或是成功的,却不一定是健康的。为此,他特意做了一套家长资格证制度,试图扭转家长对孩子健康重要性的错误认识,这还在当地惹来不少争议。
即便是碍于学校老师的情面,家长口头答应,回到家中也多是阳奉阴违。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家长曾当面对康永邦说,“孩子接回去了,必须上楼,谁舍得让他们出去溜?我们要是下班早也得陪着他在楼上做功课。”
今年9月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7~12岁小学生近视有4成,13~15岁初中生近7成,两个数据均比2005年增加约9个百分点;16~18岁高中生则有近8成,比2005年增加3.18个百分点。对这样的数据,大理州教育局工会常务副主席陈河彬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即便每天都锻炼,回到家中就钻到书桌前,死盯着课本和电脑,周末继续补课,面对的依旧是课本和电脑,近视眼率还会上升!”